关于印发《县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县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已经县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2012年2月27日**县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省《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精神,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确保三年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年提升脱贫致富水平、三年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我县现辖4镇6乡159个行政村,面积1088.79平方公里,耕地29.2万亩,人口20.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6万人。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围绕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切实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旱作农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截止到2011年底,全县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25家、4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6家;建各类蔬菜棚室4500个,总面积3400亩;建各类养殖小区、养殖场206个,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0.56万口、3.4万头、12.6万只;逐步发展起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种植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以蔬菜种植加工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0元。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把农村贫困标准由原来的1196元,提高到现在的2300元。按照这一标准,全县有贫困户44817户、贫困人口103045人,贫困人口占60%以上的村有114个。加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紧迫,工作艰巨,必须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动,狠抓落实。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扶贫政策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依托,以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工作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坚持集中扶持、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发展、打造亮点,大力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整体脱贫致富,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三、目标任务(一)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增长。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重点解决全县4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脱贫任务;2013年,重点解决县域中北部山区、半山区条件较差的49个村的脱贫任务;2014年,重点解决剩余20个村的脱贫任务,实现扶贫工作县域全覆盖。三年提升脱贫致富水平,到2017年,逐步建立稳定的扶贫增收机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改善,确保扶贫对象达到“两不三有”,即:不愁吃、不愁穿、有学上、有医疗、有房住。三年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2020年,每户至少有一项稳定的增收项目,每户有一个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一项致富技能,人均至少有一亩旱涝保收田。(二)建成一批中心村。到2014年,全县各乡镇至少要建成1个以上中心村示范村;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大规模的中心村46个,重点建设5个社区、10个省市级中心村。(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山、水、林、田、村”综合整治,“房、水、路、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医、保、服”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四、主要措施(一)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坚持把优化贫困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任务,重点发展五大扶贫产业(***养猪、设施蔬菜、***种植、***种植、机械加工),打造五大特色片区(设施畜禽养殖区、设施蔬菜种植区、鲜食玉米种植区、高效旱作农业种植区、农民转型发展增收聚集区),形成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四有”产业扶贫格局,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到2014年五大扶贫产业覆盖全县90%以上的农业人口。1.暖棚养猪产业:紧紧围绕我县业已形成的暖棚养猪优势,加快生猪优良品种推广,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着力打造以***村、***村为中心,以暖棚养猪为主,覆***乡、***乡、***乡、***镇、***镇的48个行政村的设施畜禽养殖区,逐步发展成我县农民增收主导产业,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500-800元。到2014年,建成存栏300口以上规模养殖场13个,争取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10个,新建种猪场1个、生猪交易市场1个,全县年生猪饲养量达到80万口。到2017年,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对1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扩栏增容;申报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和“菜篮子”畜产品项目政策扶持,引进一个年屠宰生猪100万口的加工项目,配套建设年产1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个,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口。到2020年,完成现有养猪场标准化改造15家,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3家,全县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50万口,打造成为北京肉食品供应基地。2.设施蔬菜产业:按照“引龙头、扩规模、建市场”的思路,在县域西部***乡、***乡、***镇、***乡水资源较为丰富、立地条件较为优越区域,着力建设设施蔬菜种植区,重点扶持以***村为中心的大棚彩椒种植、以***村为中心的大棚韭菜种植和以***村为中心的设施大棚西红柿种植3个设施蔬菜产业片区,带动周边40个村的发展。到2014年,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各类蔬菜棚室发展到1.5万个。到2017年,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各类蔬菜棚室发展到3万个,初步形成种植规范化、布局合理化、生产专业化格局。到2020年,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各类蔬菜棚室发展到4万个,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达到户均半亩设施菜目标,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3.鲜食玉米种植产业:按照“缓增、保稳,出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禾久、中绿、亚雄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中国***之乡”品牌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农企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风险共担经营机制,增加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实现龙头与基地的良性互促,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整体经济效益。重点在县域南部***、***、孔***、***4个乡镇建设鲜食玉米种植产业区,把鲜食玉米种植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到2014年,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农民人均增收200元。到2017年,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到2020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8万亩,覆盖全县1.4万户、农民4万人。4.脱毒马铃薯种植产业:以新开口脱毒薯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设施脱毒马铃薯种植,在县域北部***、***、***镇立地条件较差地区,着力打造以脱毒马铃薯为主的高效旱作农业种植区,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到2014年,全县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60元;到2017年,发展到5.5万亩,力争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一家,初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到2020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5.机械加工产业:以***市产业集聚区、**县经济开发区、***机械铸造加工区为依托,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财政贴息、就业培训、小额贷款、信息服务等措施,在***镇、***镇着力打造农民转型发展增收聚集区,鼓励支持农民群众围绕机械装备制造、燕麦加工产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把农民转变成工人。到2014年,力促4100人转型发展;到2017年,增加到7000人;到2020年,扩大到1万人。同时,加快四大镇的开发与扩容,促进产业集聚,增强吸纳能力,使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特别是以补充**市服务类就业岗位为重点,进行有序流动,增加非农收入。到2020年,实现户均1人稳定转移就业。(二)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区位优势较好、辐射范围较广、经济支撑较强、人口规模较大、设施配套较全”的原则和“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建设思路,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全面启动46个中心村建设。***区中心村聚集人口要达到5000人左右,山区、半山区中心村聚集人口要达到3000人左右,辐射带动周边3-5个行政村,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到2014年,重点实施好11个在册人口不足100人的村庄的搬迁撤并工作。到2017年,中心村培育要达到总任务的80%,重点完成5个社区、10个省市级重点中心村建设,人口集聚和土地复垦要力争完成规划目标的50%以上。到2020年,完成所有46个中心村的培育建设任务。(三)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围绕幸福乡村计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建设,全面实施好万亩退耕还林升级改造、万亩有机蔬菜大棚种植和万亩畜禽大棚养殖“三万工程”,着力打造扶贫开发示范点。2012年,对区内涉及的14个行政村,每村投资50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转变群众生活方式;重点实施好万亩畜禽大棚养殖工程,到2014年,建成畜禽棚舍40万平方米。(四)切实搞好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认真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群众发展能力,扩大产业发展规模。1.认真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育种育苗基地和种猪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为群众提供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种苗、种猪。农口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科技服务工作队,深入生产一线,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快建立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关注市场情况,了解行业政策和市场信息,及时发布价格走向,防范行业风险。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围绕暖棚养猪、设施蔬菜、鲜食玉米种植、马铃薯种植,积极引进建设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销路问题。到2014年,全县新建育苗基地2处、种猪繁育基地3处、大型专业市场2处,网上市场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到2020年,各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能够覆盖全县。2.深入开展农民素质大培训。整合党校、技校、企业等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务工技能、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植一批科技示范户;对外出务工农民抓好以提高劳动技能为重点的“劳务经济”培训,提高他们在岗稳定率和报酬水平,使外出务工农民输得出、干得了、待得住、收入高。从2012年开始,每年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不少于1.5万人次。3.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到贫困村办企业、建基地,对发展蔬菜种植一次性集中流转土地100亩以上、鲜食玉米种植一次性集中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县政府按照每亩100元标准进行奖补。加强土地使用监管,流转的土地不得改变农用地性质,下大力发展好规模种养业。到2014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2万亩;到2017年,扩大到8万亩;到2020年,达到10万亩。(五)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整合资金,整合项目,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1.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到2014年,投资2840万元,新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