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讨论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位争先,奋力崛起”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产业互动、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临泉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核心,以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规划与发展,加快推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集中、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促进农业资本向新兴产业资本转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农民向社区居民身份转换,不断完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地位,加快城镇化进程,科学进行乡村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六通”(路通、水通、电通、宽带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为重点,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县域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实现县域居民“六有”(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社会有序)为主题,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三)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城乡一体化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推进产业、人口等各类要素聚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坚持城乡联动,协调共进。强化城镇功能,发挥城镇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园区(集中区)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推动城乡双向联动、融合发展、共同繁荣。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目标步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周期长,任务重。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推进,努力做到“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力争到2020年,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近期目标:“一年开好局”(2010年)。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机制和推进体系。2010年,在杨桥镇、鲖城镇、单桥镇、宋集镇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按照土地流转、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要求,着力推进“四集中三转换一建立”(耕地、工业、就业、居住适度集中,资本、产业、身份加快转换,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力争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力争GDP超过100亿元,人均GDP4600元以上,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0%,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23%。中期目标:“五年大发展”(2011年-2015年)。2011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破除城乡分割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制度,城乡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差别明显缩小。2015年,GDP超过210亿元,人均GDP9000元以上,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5%,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城镇化率达到29%,城乡一体化雏形基本形成。远期目标:“十年大跨越”(2016年-2020年)。2020年,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经济实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人均GDP21000元以上,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以上,城镇化率3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基本建成惠及全县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教育、医院、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三、主要任务(一)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格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全县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对全县1818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布局,以S102和界临淮公路为轴,在全县形成“一核、三极、四强、多点”的空间布局。“一核”即县城中心区;“三极”即将杨桥、鲖城、宋集作为三个地区性的增长极;“四强”即把长官、瓦店、庙岔、滑集作为重点发展镇。在县域内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县城-中心镇-重要集镇(社区)-中心村”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县城布局。按照做大、做活、做美总要求,突出宜居、创业、滨水、文化、生态的城市特色,把县城建设成皖西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西周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豫皖边界区域性的现代物流服务中心、滨水生态宜居城市。调整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推进“两镇三乡”(城关、单桥、田桥、张营、牛庄)一体化进程,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加快“东扩南进、西拓北展”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一带、五城、五中心”。“一带”就是打造流鞍河泉河景观带,形成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蓝天碧水相映、人文景致和谐的城市风光。“五城”就是推进宜居老城、南部魅力新城、东部产业新城、泉北生态新城、西部文化生态新城五大区域联动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改造老城区,提升品位,使之成为商贸物流和人居环境相协调的融合区;扎实推进城南新区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临泉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规划城北新区,使之成为宜居和产业并相发展的示范区;加快建设城西姜子牙文化城,使之成为西周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聚焦点。“五中心”就是在城区形成老城商业中心、城南政务中心、东部商贸物流中心、西部文体创业中心、滨河休闲娱乐中心。力争到2020年,县城规划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6万人。城镇布局。坚持以城带乡,抓好工业园区和阜新高速快速通道工业走廊建设,把主城区--县城发展成为现代文明的中等城市,把杨桥、宋集、鲖城建成三大区域性中心城镇,形成地方中心镇,在空间构架上县域形成“一核三极”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依托S102和S328线,挖崛历史文化,把杨桥建设成为工贸旅游型城镇;加快阜新高速公路建设,依托高速公路快速通道,把宋集建设成为物流工业型城镇;依托交通和边境城镇优势,把鲖城建设成商贸工业型城镇;按照“两镇三乡”一体化的总体布局,依托县城扩张发展,把张营、田桥、单桥、牛庄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加快镇区建设和配套功能完善,把四个乡镇建成为县城卫星城。把张营建设成生态新城,发展城郊生态观光农业、高科技产业、高档住宅;把田桥建设成商务居住的城南新城;把牛庄建成工业园区向东扩张的重镇;把单桥建设成现代农业观光区、工业制造区;抓住强镇扩权机遇,把滑集建设成为工贸型城镇;依托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整合文化资源,把长官建设成为工贸旅游型城镇;依托韦庙路,加快山羊产业发展,把瓦店建设成为工贸型城镇;依托韦庙路和106国道,加强市场建设,把庙岔打造成边贸型城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发挥区域中心镇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和辐射作用。2010年完成全部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同时,依托城乡道路一体化网络发展,把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城镇社区,把沿路规模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村发展为小集镇或农村社区,建设一批工业、商贸、旅游、生态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村庄布局。统筹协调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资源等关系,按照“一村一品、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庄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建设水平。实施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程,加快农民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流转,推进迁村并点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整治城中村、强化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培育生态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的要求,2009年起,按照农耕半径1.3-1.5公里/村庄的标准,对交通闭塞、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弱、小、散村庄进行有步骤地撤并,建设一批特色村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区)。2015年前,全县村庄总数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1/4,2020年再减少1/2,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全县规划建成1700个左右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区)。规划保留的村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整洁优化、地域特色鲜明”的要求进行整治。2010年起,每年整治不少于90个。2015年,各乡镇都要建成一个5000人以上的中心社区、3000人的农村社区和3个千人以上的中心村。2020年,全县村庄都建成为“千人”中心村。(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完善城乡经济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开展工业突破、农业增效、商贸提升三项行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生产力布局。第一产业,打造以黄岭、白庙为中心的西部传统种植业基地,以单桥为中心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以高塘、滑集为中心的特色种植业基地;发展以瓦店、长官为中心的养殖业基地。第二产业,在县城大力建设县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区,在杨桥、庙岔、鲖城布局三个次级产业园,在宋集、长官、单桥、瓦店、滑集布置五个工业集中区。第三产业,依托姜子牙文化城打造文化产业中心,结合乡村旅游点开发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宋集和园区依托交通优势,发展县域物流基地。构建沿路四大经济走廊,打造四大经济板块。S102经济走廊重点发展新能源和农牧产品深加工;S328经济走廊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界临淮经济走廊重点发展仓储、物流现代服务业、高科技农业、循环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快速通道工业经济隆起带,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S204-韦庙路经济走廊重点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县城主要依托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化工、酿造、医药、食品和现代服务业。通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临泉建设成为皖西北最具魅力的经济强县、商贸大县、文化名县。工业突破行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工业在城乡一体化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医药、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农牧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实施“十百千”计划,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达到70个,亿元产值以上企业达到7个。2011年亿元产值以上企业达到10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个以上,成长性中小企业达到1000个。抓住阜新高速和漯阜铁路临泉支线建设机遇,推动仓储物流和机械制造等新型产业发展,通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