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绀重点与难点•重点:紫绀的病因、特点;•难点:中心性与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常见病因的鉴别。•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是不一样的。大气中的尘埃以及其他微粒散射蓝光的能力大于散射其他波长较长的光子的能力,因此天空显现出蓝色。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大气中的极小微粒(分子、原子等)产生散射,其散射光强度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已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400nm(蓝紫光)到700nm(红光),红光波长是蓝紫光波长的1.75倍,因此蓝紫光散射强度接近红光散射强度的十倍,又因为人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的。肺循环与体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静脉血)——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动脉血)——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正常生理状态•正常人血量:体重7%-8%;•血细胞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其中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容积。因红细胞99%,近似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为血红蛋白,具有运输O2的功能;正常生理状态•化学结合的氧:98.5%,物理溶解的氧:1.5%•氧合血红蛋白:吸收短波光线(蓝光)能力较强——呈鲜红色•去氧血红蛋白:吸收长波光线(红光)能力较强——呈暗紫色•当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达5g/dl(50g/L),皮肤、粘膜呈暗紫色,称紫绀。是缺氧标志之一。(例外:红细胞增高症、贫血)概述•定义:发绀,也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常表现于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分,如口唇、指(趾)、甲床等。紫绀的另类定义•在正常情况下,皮肤是白里透红或微带棕色透红,面部、手掌和耳壳等处最为明显;口唇、口腔和睑结合膜、甲床都呈红色。当这些在正常时候是红色的地方,转变成紫色或青紫色,就叫做紫绀。(图像)分类•真性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真性发绀: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中心性发绀:心肺疾病所致—氧合功能低下、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绀全身分布。周围性发绀:瘀血或缺血—局部组织耗氧过多或收缩末梢组织缺氧,发绀肢体末端与下垂部位。混合性发绀:心力衰竭。简答题•真性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分几类?•答: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化学物质或药物引起二价铁变三价铁;先天性血红蛋白血症:排除先天心肺疾病及引起异常血红蛋白的其他原因;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服用含硫物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病理生理机制•皮肤和粘膜的颜色随血流的颜色而变化。血液的红色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时,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暗红。病理生理机制•动脉和毛细血管里的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而还原血红蛋白少,因此它的颜色鲜红,透过薄的粘膜和半透明的指甲,红色仍明显。皮肤较厚,且含有色素,因而是白里透红或微棕色透红。静脉血因含还原血红蛋白多、氧合血红蛋白少,所以它是暗红色,透过皮肤,就呈现青紫色。手臂上一条一条的一般所称的“青筋”就是静脉。病理生理机制•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品可使血红蛋白变为变性血红蛋白,这种血红蛋白本身就是紫色的。因此,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侯,都会出现紫绀。病理生理机制(呼吸系统)•导致发绀的疾病:•一、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是使血红蛋白能够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的地方,凡能阻碍血红蛋白和空气接触的任何支气管和肺的疾病,都可使全身动脉血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产生紫绀。病理生理机制(呼吸系统)•这些疾病包括喉部或气管阻塞(如痰液阻塞、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和重的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尘肺、肺气肿、肺水肿等)等。空气里氧含量不够,如在高空里,即使呼吸系统是健康的,也会因为血红蛋白不能充分氧合而产生紫绀。病理生理机制(循环系统)•二、循环系统疾病:•(1)紫绀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在心脏内或大血管之间有不正常的通路,使右半边心脏里未经氧合的血,不经过肺而直接流到左半边心脏和主动脉里去,因而动脉血里混进了许多还原血红蛋白,产生紫绀。常见的有先天性紫绀四联症(Fallot法乐四联症)、肺动脉高压性右至左分流综合症和肺动静脉瘘等。病理生理机制(循环系统)•(2)心力衰竭和休克:心脏排出的血液减少、血液循环缓慢、静脉里血液郁积,尤其肺里的郁血可以阻碍血红蛋白的氧合,同时血液经过周围组织时氧的消耗又增多,所以血里还原血红蛋白多,产生紫绀。病理生理机制(循环系统)•(3)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在局部停留时间长,氧被多量地消耗,局部可出现紫绀,如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血管遇冷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唇、耳、鼻尖、手指和足趾处可出现紫绀。阵发性肢端动脉痉挛病时,四肢肢端血管收缩,可引起手指和足趾的紫绀。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三、其他:•(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病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多,部分血红蛋白得不到氧合的机会,还原血红蛋白多,产生紫绀。•(2)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中毒,产生变性血红蛋白病,引起紫绀。有些人,特别是儿童进食大量不新鲜的青菜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出现紫绀,叫做“肠原性青紫症”。难点: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常见病因、机制是什么?•答:中心性发绀•病因、机制:①肺源性: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不足所致。常见于各种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②心源性:由于异常通道分流,使部分静脉血未通过肺进行氧合作用而入体循环动脉。常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特点表现为: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粘膜皮肤,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答:周围性发绀•病因、机制:①瘀血性:由于体循环瘀血、周围血流缓慢所致。如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下肢静脉曲张等;②缺血性:由于心排出量减少或局部血流障碍所致。常见于严重休克、暴露寒冷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特点表现为:肢体末端与下垂部位,皮肤冷,如果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紫绀?2.紫绀的发生机制是什么?3.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常见病因、机制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