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景平元年(423)秋至元嘉三年(426)秋是第二次回乡隐居,长达三年。谢灵运赴永嘉任太守仅一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哟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去职获准,买舟北上,欣然返回始宁。谢灵运离开都城建康(今南京),返始宁和家人道别后,沿富春江经桐庐至兰溪,转由婺江到金华,走丽水,以瓯江水路抵永嘉,漫迹浙江大半州郡山水。当时永嘉郡属扬州道,虽人烟稀落,偏海荒僻,但山水奇丽,为谢灵运所喜好;加之政治上青云失路,就寄情山水,或出入幽谷,或泛舟江海,郡内各处遍留足迹。乐成县木榴屿在其辖境内,游屐所及,当在情理之中。谢灵运览尽雁荡山水,极目东望,被浩瀚烟波中的岛屿所吸引,遂扬帆过海,到了郡东的木榴屿。我们从琛浦渡头沿蛇山下蜿蜒田陌到隔岭山下,一条石砌山径在蒙茸荆草的掩盖下,细带般从山头飘落,踏上这条山路,便把自己的步履,叠印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名人游山观海的足迹上了。一任太守本为三年,自以为“宜参权要”的谢灵运已感仕途渺然,遂于次年秋乘宋少帝刘义苻继位,辞官去职,返始宁老宅隐居。郡民为表达他的崇敬和怀念,把送别走过的路叫作“康乐坊”,路名沿袭至今。来到位于谢池巷尾附一医旁的“如园”,就能看到门口偌大的“谢灵运纪念馆”牌匾。谢灵运其名篇《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后世引为千古佳句。所咏原址就在今鹿城区东公廨,久毁,谢公后世在积谷山下凿池(谢池),临池建楼(池上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初,邑人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在此购地,增筑“春草轩”、“怀谢楼”、“鹤舫”等,取名“如园”。1981年“如园”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池上楼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于2000年重修,遂对外开放。如今的如园,亭台楼阁,假山奇石,花草池塘,庭院错落有致,楼轩飞檐翘角,一派古风古韵。“谢公永嘉诗踪”向你娓娓道来谢灵运在温州留下的足迹,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子弟,谢灵运既是个“官二代”,又是个“富二代”,自幼聪颖过人,在政治上抱有很大的雄心,却高傲、坦露、褊躁,不擅权谋,最终受到宋新贵集团的排挤,于永初三年(422年)被贬往永嘉(今温州)郡任太守。当时的永嘉为偏僻蛮荒之地,从《登池上楼》的诗句中就能看出他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登池上楼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zuò)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xùn)禄反穷海,卧疴(kē)对空林。衾(qīn)枕昧节候,褰(qiān)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ūqīn)。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qí)祁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在西塔山下东南滨江处,一千多年前原有一古石亭。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政暇频游江心屿,常在亭中观景,后人为纪念他命名此亭为“谢公亭”。唐、宋、元屡有兴废,明、清间又多次重建。今亭为1952年重建,1977年重修后,装饰一新,六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朱红圆柱。1981年该亭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按《释名》所解:“亭、停也,人所停集。”游人到此小憩,观眼前江面浪花舒卷,起伏迭岩,艇舸争流,鸥鸟竟翔,亭边树林遮荫,江风送爽。亭旁有石砌踏步阶,可至江边沙汀拾贝壳、抓“彭琪”、“石蟹儿”、“大可穴”,别有一番情趣。江心屿有亭数处,或按景山巅,或置于翠绿茂密之阿,或凌架于湖光水色之上,斯乃际江安亭,是一个望鹿城、赏江景、听潮韵、怀古人的好处所。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初名“水陆阁”,又称“江上楼”,是一座两层三间木结构阁楼,在西峰山腰侧,掩映于西塔下林木苍翠之中。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始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寺僧日庵重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邑人王叔杲捐资重修,相传谢公游江心屿时常憩此亭观赏江景。据谢灵运(385-433)《登江中孤屿》著名诗篇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句,易名“澄鲜阁”。过去,该阁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解放后经全面修饰,焕然一新。楼旁林木葳蕤,雾霭浮动之时,青翠欲滴,显得十分安谧清新。沿石阶可上,引人怀古探幽。登阁展望,群山似屏,瓯江如练,风帆出没,景色迷人,叹为观止。每当晚霞似锦,塔影横斜,“翠微残照”,风光旖旎,叫人缘情思幽而著文赋诗,触景生情而流连忘返。《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谢公岩,又称“南岩、康乐岩”,位于缙云县东渡村好溪东,岩高约百米,顶部平坦。古有康乐庙。唐李白“路创李北海(冯公岭),岩开谢康乐。”诗中讲的即此岩。太白自注:“恶溪有谢康乐题诗处。”《东舆胜览》:“谢公岩,在好溪上,亦名康乐岩,”《一统志》“谢公岩,在缙云县南十里,一名康乐岩,谢灵运游宴之地”。东边有石穴,左为仪云洞,右为蹲蝠洞。下有巨石,名石马岩。在今浙江省乐清县雁荡山。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十二日饭后,从灵峯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清叶廷琯《吹网录·<梦溪笔谈>记雁荡山》:“余近观潘稼堂《游鴈荡山记》,言石梁寺南出,过谢公岭,旧有落屐亭,云康乐至此而返。”《晚出西射堂》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过白岸亭》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临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萍鹿。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慽。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夜宿石门诗》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雁荡山》雁山五经眼,兹行尤可观。初冬天气佳,雁归山未寒。有日照幽谷,五云翳层峦。入境见祥云,振衣登马鞍。瀑泉飞玉龙,羽旗导翔鸾。天柱屹天外,卓笔书云端。灵峰观石室,枝屨穿山赞。山禽知我来,好音若相欢。群峰列春笋,丹青状尤难。行色愧匆遽,更约他时看。《登石门最高顶》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归回溪。长林罗户庭,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阶迷。来人忘新木,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沉冥岂别理,宁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千,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游南亭》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北亭与吏民别》刀笔愧张杜,弃繻惭终军。贵史寄子长,爱赋托子云。昔值休明初,以此预人群。常呼城旁道,更歌忧逸民。犹抱见素朴,兼勉拥来勤。定自懲伐檀,亦已验惟尘。晚末牵余荣,憩泊瓯海滨。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眷言徒矜伤,靡术谢经纶。矧乃卧沈疴,针石苦微身。行久怀丘窟,景昃感秋旻。旻秋有归棹,昃景无淹津。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未因。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谢公屐:指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李白诗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为纪念这位永嘉太守、山水诗鼻祖,在2004年,我市审批通过《谢灵运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决定在会昌湖畔建设“谢灵运主题公园”。不久前,我市又组织召开了谢灵运主题公园建设论证会,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市民再一次将关注点转向了它。然而,记者来到位于市区西山西路中段南侧的谢灵运公园选址处寻访时,却惊讶地发现,时至今日已经八年,美丽的规划却没有落到实处,大部分地块仍被低矮老旧的平房和随意种植的农作物所占据,丝毫不见“谢灵运”踪迹。谢灵运祖父在始宁留下产业较丰。一次谢灵运率领徒众数百(家奴和门生),凿山浚湖,使临海太守误以为是山贼,加上谢灵运自恃贵族豪门,目无法纪。于是孟便上表,告他惊扰百姓,有叛逆行为。谢灵运亲自到朝廷辩解。文帝知是诬告,不加罪,但怕他再在会稽生事,便让他到临川当内史,官三品,赐秩二千石,待遇颇优厚。但谢灵运仍不满足,在官仍然游放不理政事,遭到有司纠劾。司徒遣使随州从事郑望生收捕,谢灵运率部众抗拒,终被追讨擒拿,送廷尉治罪,定为叛逆罪当斩。文帝宽恕,爱其才,只免他的官。但司徒王义康坚持不宜宽恕,后来文帝以谢灵运祖父功劳大,宜宥及后嗣为由,结果降死一等,徙付广州。谢灵运既免死,为何又在广州被弃市呢?这在《宋书·谢灵运传》中有如下交代:其后秦郡府将宋齐受使除口,行达桃墟村,见有七人下路聚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宋受掩讨,遂共格战,悉擒付狱。其一人姓赵名钦山阳县人,云:“同村薛道双先与谢康乐共事,以去(年)九月初,道双因同村成国报钦云:‘先作临川郡,犯事送广州谢,给钱令买弓箭刀盾等物,使道双要合乡里健儿,于三江口篡取谢。若得胜如意之后,功劳是同’。遂合部党要谢,不及。既还饥馑,缘路为劫盗”。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以上这段情节,使人难以置信。所谓“与谢共事”的薛道双,安排仅七人的武装小组,企图在中途劫犯人,营救谢灵运,颇像传奇故事。我以为可能是刘义康欲罗织罪名而编造的。刘是文帝的弟弟,当时是一个“势倾天下”的权臣,文帝几次对谢的宽恕,可能出于有意笼络旧贵族的政治目的。不学无术的义康不会理解,只认为谢灵运的恶行不能宽容,非杀不可。谁都知道,谢灵运是文人、天才诗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不是野心家、投机政客。他不会造反,也无能力造反。他的《临终诗》中有“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之句,引嵇康和霍原皆冤死的史事,来说自己也同样死得冤枉。谢灵运自恃贵族豪门,负才傲气凌人,因遭嫉恨,终至被坏人诬告,以叛逆罪弃市广州,年仅49岁,实为千古沉冤。位于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距县城约两公里。2004年6月24日发现并找到了谢灵运墓,该墓外形完好,坟墓不高无衬砌,墓碑无损刻有“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茔,光绪七年春月重修”,此地几座山头呈莲花状,墓位于东边山头的西向。专家考证后认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死后魂归故封,衣冠冢或肉身冢有待考古证实,但发现谢灵运墓,全国仅万载一处。2006年清明前夕,重修此墓为水泥青石造。谢灵运是南朝宋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玄于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户。谢灵运之父生而不慧,26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