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81—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税收体制等等。本文经过比较分析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等变量对财政收入的不同影响,可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税收,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发现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GDP两个因素,并且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地位。最后根据此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与建议。【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一、引言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研究财政收入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收收入,此外还有政府其他收入和基金收入等。同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规模还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我国的财政收入计划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二、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1、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研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回归变量的选择是建立回归模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果遗漏了某些重要量,回归方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而考虑过多的变量,不仅计算量增大许多,而且得到的回归方程稳定性也很差,直接影响到回归方程的应用。通过经济理论对财政收入的解释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等。(1)税收。税收由于具有征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可以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各国都将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会促进国民收入,从而会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储蓄量,并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进而拉动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4)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上升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源,使用了1981—2009年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的数据,数据真实可靠。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排除以往模型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建立财政收入影响因素更精确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2、模型的建立本文以财政收入Y(亿元)为因变量,税收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亿元)、以及就业人数X4(万人)4个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函数,即:lnY=C+C1lnX1+C2lnX2+C3lnX3+C4lnX4+μ3、模型的分析利用E-views对上述基本模型进行OLS参数估计得到如下结果:lnY=21.4703+0.6433lnX1+0.5931lnX2-0.0060lnX3-2.2157lnX4(4.5964)(4.3531)(2.1525)(-0.0262)(-4.3038)其中:所有方程括号内均为t值,R^2=0.991156,F=672.4216。首先,由于税收是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同向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刺激GDP增长,间接影响财政税收收入整体增长;就业人数的上升明显提高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财政收入一般和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呈正相关关系,即C1至C4应该均为正值。而且财政收入中税收应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即C1的数值应该比较高。上面模型得到的C1和C2都为正符合经济理论,但C3与C4却为负与经济理论相悖。其次,税收、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t统计量值分别为4.596、4.353、2.153、-4.304。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t29-5)=2.064,可见它们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再次,模型的F值为672.4216,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F(4,25)=2.76,所以拒绝方程不显著的假设则回归方程显著。由此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税收水平高低,国民生产总值规模的大小是决定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可决系数R2=0.991156,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即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很好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来解释。4、模型的修正首先根据向后剔除法是自变量又多到少一个一个从回归方程中剔除,知道不能按检验水准剔除为止,我们将回归模型剔除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结果如下:lnY=0.5377+0.8555lnX1+0.0797lnX2(1.3811)(5.5847)(0.5168)R2=0.983326财政收入不仅受税收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GDP又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模型中变量lnX1通过了t检验且C1值较大,说明税收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毕竟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尽管C2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可能由于经济变量之间固有的惯性、模型设定的偏误等原因所导致。因此lnX1与lnX2仍全部保留在方程中,即方程为lnY=0.5377+0.8555lnX1+0.0797lnX2。R2的值也很高,这样得到财政收入模型的形式变得更为简洁,拟合的效果又好。5、模型得到的结论(1)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很明显,即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因素。ln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8555%;lnX2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即GDP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0797%。可见税收变化相当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2)两个弹性系数之和为0.9352,与1非常接近,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上全部来源于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3)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增加财政收入不一定要采取提高税率、增加税种这样的税收手段,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三、相关对策分析与建议1、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对策分析与建议(1)加强税收征管,提高财政和税收收入。目前,我国的税收已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我国的税收已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用于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务部门要大力组织税收,确保国家税收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依法征税,通过加强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保持税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稳增长。(2)加强税费改革、推进税制改革调整各项税收政策。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政府收费全部改为征税,而是要将两者之间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税务部门要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及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的要求,推进税收制度改革。2、财政收入与GDP的对策分析与建议(1)保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并促进共同增长。保持财政收入合理的规模,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于GDP的增长。其次,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合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区间,应根据财政收支平衡原则,将国家财政赤字、国债等数据综合计算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合理数值。基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的几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财政政策,才能确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合理化。因此保持财政收入和GDP的共同增长要有良好的宏观财政政策做后盾。(2)扩大GDP总量,提高财政收入。中国经济十多年不断发展,财政收入和GDP一年比一年高,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我国财政没有采取增加税收的政策,而主要通过经济的发展,把经济的规模做大,把经济的效益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征管,而使财政收入有更多的增加。GDP的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财政收入的增长有赖于GDP的增长的同时也会受到GDP增长的约束。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依赖于投资、消费需求始终不足,但是投资、最终要转化为消费并受制于消费,因此应减少投资需求的膨胀,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来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税收筹划的启示从我国目前税收筹划进展的情况来看,税收筹划虽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理论研究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税收筹划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未广泛展开。l、对政府的启示第一,就降低偷税的预期收益而言,可从下列三方面人手:¹完善法律制度,降低需求方偷税的预期收益;º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降低需求方偷税的预期收益;»提高税收从业人员的报酬,降低供给方偷税的预期收益。第二,就提高税收违法的预期成本而言,应从下列两方面人手:¹改革国有产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体系,提高需求方偷税的预期成本;º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有利于提高偷税供求双方的预期成本。2、对企业的启示应积极开展税收筹划,消除税收隐患,挽回税收损失,控制税收风险,向政策要效益,向政府要效益。【参考文献】[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4]马海涛:中国税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