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说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梨园春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梨园春秋》是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5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产生于发展的历程。教材共分三目:第一目“大傩之舞”叙述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第二目“南戏与杂剧”诠释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和成熟及其代表性的戏剧形式;第三目“徽班进京”描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阶段,被誉为“国剧”的京剧的形成。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古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对现代的人民日常生活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学习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在初中的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对中国古代的戏曲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已经知道元杂剧和京剧等戏曲种类及其代表性作品。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戏曲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艺术成就。3、教材重点与难点(1)重点:元杂剧的形成、京剧的形成及其艺术成就。(2)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以及戏曲发展的原因。4、课时安排1课时5、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傩仪、南戏、杂剧、四大徽班、京剧(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演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社会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灼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文学创作、历史分析、艺术表现等角度欣赏戏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能力;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盛衰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并依据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完善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二、说教法1、《梨园春秋》一课,由于戏剧艺术展示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我安排了展示型活动(展示影像、历史图片)2、学生对戏曲多少有所了解,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我采用导学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运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1)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媒体或者其他途径的接触,学生对戏曲多少有所了解。因此,学生有深入学习戏曲的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成就的兴趣。(2)对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知识,学生大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不够。2、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整理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演变的史实。(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展示后,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背景知识讲解点拨,灵活地将主要问题抛给学生自主解决。(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整合。四、教学构思:1、本课教材共分为三目内容,结构上相互平行,内容则是沿循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逐层递进。为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以提纲挈领的理解把握本课知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傩戏,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形成——宋代南戏,第三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元代杂剧,第四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京剧。而其中暗含的时间线索则相应的为先秦至汉唐、宋元、以及明清。五、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授课、小结、小练、作业五个部分。1、导入新课。由一个问题的思考而导入新课的学习问:你能说出中国戏曲的一些剧种吗?能清唱一曲吗?由此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授课:让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在课上集中展示搜集的图片,唱片等,并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呈现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板书并简要说明。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傩戏。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问题:(1)傩戏是怎样产生的?设想一下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2)傩戏和戏曲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说傩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语言明确傩戏产生的年代和地位。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形成——宋代南戏,要指导学生掌握南戏产生的背景、概念和特点。(1)提问南戏是怎样产生的?主要在哪一地区发展?为什么?这里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和《宋代经济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宋代经济的内容,并得出结论。(2)关于南戏的特点,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宋代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从而概括出三个特点:民间创作,民间流行,揭露社会黑暗。第三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元代杂剧,这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1)要求学生从三方面入手阅读教材,元代杂剧流行的背景、表演形式和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2)对于元曲四大家和作品,学生在语文课本或课外阅读中应有所了解,这里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作简要介绍,以加深印象,增强认识。第四部分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京剧,这是本课的重点。(1)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差异,大多数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喜欢。首先向学生介绍京剧的知识,如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舞台动作等,并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根据脸谱猜角色的趣味知识竞赛等等,学生的创造性被大大激发,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2)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京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引领思路是: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①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②高朗亭等人善于博采众长,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使徽调的表现力愈加丰富。随后,又有徽剧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徽调在北京逐渐扎根。③后经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的剧种——京剧。中国京剧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在戏曲发展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京剧形成的重要因素:①外部因素: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天堂,各地的商人也纷纷建立会馆、商号。四方的艺人聚集在这里,以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②内部因素: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其与汉调合流,并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艺术成就: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优秀成果,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代代流传;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剧目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质。特色:形成之初即吸纳了众多的地方剧种的优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各式。3、小练:以重点内容出两三题练习4、小结:以板书的知识结构完成总结,最后播放一首带有京剧特色的歌曲《说唱脸谱》,结束这节课,并布置课后探究题。5、作业: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