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矫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瘫发生率5‰;学习障碍5~10%;感觉统合失调30%(北京46.29%,上海52.7%,南京34.9%)。+——孤独症50万以上,分心多动孩子1000万以上。+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基础的阶段。+有的孩子动不动就打其他小朋友;+有的孩子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孩子上课时总是走来走去,不远坐在座位上听讲;+有的孩子走路不稳,总是要有跌倒的感觉;+有的孩子4、5岁了还不会穿衣服,上手工课笨手笨脚;+有的孩子身体的某一部位,尤其是面部的某一点总是在抽动;+……一、行为及行为问题(一)行为的含义与特点1.行为的含义(1)狭义的行为:个体(主要是人)能够被观察到的或能够测量到的外显的反应或活动。(2)广义的行为:个体能够被观察到或测量到的以及不能被观察到的个体的外显或内隐的意识活动或反应。一、行为及行为问题(一)行为的含义与特点2.行为的特点(美,米尔顿伯格,2000)(1)行为是人们所说所做的,是个体的行动而非静态特征;(2)行为可以测量;(3)行为可以由本人或别人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4)行为会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5)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6)行为既包括公开的可以观察记录的个体行动,也包括隐蔽的无法直接观察的个体行动。一、行为及行为问题(二)行为问题及特征1.行为问题的概念行为问题(或称问题行为),主要指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2.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导致的行为表现不适当。(问题行为不同于心理疾病,但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行为及行为问题(二)行为问题及特征1.良好行为不足2.行为过度3.行为不适当4.行为持久性困难5.行为不受控制6.不理会现实一、行为及行为问题(三)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1.威克曼:外扰性问题行为和危害儿童自身的问题行为2.阿肯拜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3.拉特: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和神经症行为4.孙煜明:外向性(攻击行为)和内向性(退缩行为)5.左其沛: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一、行为及行为问题(四)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1.必要性行为问题发生比较普遍行为问题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当前对行为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2.必然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需要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1.儿童多动。多动又称活动过度,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动作异常性增多。在幼儿,表现为不安静、活动量大、奔跑、蹦跳、见什么都要摸一下、看一看,在家里翻坛倒罐、破坏东西。上学后,不能安静上课,常做小动作,听课时与同学讲话。异常多动的儿童其行为往往唐突、冲动、不顾后果,这些性质也有助于区别正常或异常。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单独的行为,而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儿童表现为分心、不稳定,不能使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经常不断地由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注意障碍可见于多种情况,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注意力,在出现心理应激、情绪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障碍(如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脑器质性损害时,也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3.儿童攻击性的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其他目标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可表现为具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语言、文字攻击,客观上使别人受到躯体或心理的伤害。在幼儿表现为打人、冲撞、咬人、抓人、踢人、摔东西;学龄儿童多为争吵、斗殴、破坏物品、威胁、骚扰他人.虐待动物,至青少年期可发展成打群架及械斗、抢劫及性攻击等。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攻击行为,女孩则以语言攻击为多。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4.违抗。违抗指儿童脾气暴躁、容易激怒、不服从、故意与父母或老师对抗,自己的过失却责怪别人,喜欢报复等行为。5.违纪行为。违纪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窃等。(1)说谎:一般说谎有两类原因,应区别对待。大多数儿童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另一类说谎是为了获益。为获益的说谎才构成品行障碍的症状。(2)逃学:儿童开始逃学多为贪玩,忘了上学,或因作业未完成,怕老师批评,还有的因厌恶学习、反抗家长或老师等原因,而背着父母不去上学。(3)离家出走:在童年早期,常出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出走,多数学龄儿童离家出走是因为在家自尊心受到损伤,学习成绩不好.害怕家长惩罚或愿望得不到满足。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一)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表现6.焦虑的行为问题:波贝认为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两类,一是逃避陌生事件;二是与依恋对象分离。7.退缩的行为问题:当遇到陌生的环境或意外遭遇时,表现短暂的退缩、胆小、害怕、局促或焦虑。部分个性内向的儿童在社交场合较为退缩,是因为他们还未能学会如何与人和睦交往的技能,对人际往来感到焦虑。8.恐惧:正常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恐惧、害怕。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动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丢失、怕死、怕被拐骗等。9.强迫的行为问题:2~8岁及青少年期是正常儿童出现一些强迫症状的高峰年龄,几乎每一个儿童在游戏时都可出现一些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问题,如认真地沿着人行道的缝线走、折手绢要对得整整齐齐、反复提问同一问题等。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1.诊断的依据主观经验统计分析心理(行为)测验原因症状社会适应二、常见儿童行为问题诊断(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2.诊断的标准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病程标准排除标准三、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二)父母及家庭因素(三)教育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五)城市化因素(六)其它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作用方面2.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3.生化失调4.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1.遗传作用方面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曾患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学习障碍(尤其是阅读障碍)、各种残疾及过敏中毒史的,则其他成员发生此类疾病的危险性较高。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可增加患病的易发性或影响心身健康的脆弱性。2.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脑损伤原因一般包括:母亲分娩过程中的问题;母亲有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孕期患病和服药不当;母亲年龄过大或过小;出生婴儿患病、头部摔伤等。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会影响大脑的机能,即可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敏感度、反应方式或抑制作用,造成被动、退缩活动过度、情绪暴躁等现象。3.生化失调1、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导致多动症、注意缺陷、学业不良等。2、维生素缺乏:饮食结构影响着儿童的大脑工作能力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引起儿童早期大脑损伤或身体状态的改变,并由此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甲状腺功能失调。4、低血糖:可能导致学业不良、多动症等5、其他因素:铅、食品添加剂、各种生物化学环境等4.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因妊娠中毒与过敏、出生缺陷、剖腹产综合症、难产缺氧、各种身体损伤、代谢障碍、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一方面可能影响或限制个体的正常活动或交往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生理问题而感受较多的挫折,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偏离。三、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二)父母及家庭因素(三)教育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五)城市化因素(六)其它因素(二)父母及家庭因素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2.过度保护3.家庭结构简单化4.家庭生活电视化5.父母教育导向问题6.父母角色问题7.抚养与家庭教育不当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父母的谩骂和争吵,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辱骂或殴打孩子,亲子关系不正常,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2.过度保护“襁褓延长”——父母包办、代替——使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学;形成退缩行为;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又会造成情绪问题。3.家庭结构简单化“核心家庭”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使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的人数减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孩子易孤独。4.家庭生活电视化亲子交往减少,电视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看电视无须交流,这样会带来一些言语问题、交往问题;电视内容的不可控性,会使孩子通过模仿出现诸多问题等。5.父母教育导向问题市民社会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现象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过早教育、过度教育、过度管教等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自然特点的做法会形成儿童焦虑症、多动症、反抗与冷漠、早熟等现象。6.父母角色问题传统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严父、慈母或者严母、慈父;父母角色分工不良父母角色不良会导致儿童行为越轨、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恋父或恋母等。7.抚养与家庭教育不当民主型的教育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民主型的孩子孩子独立性、主动性、自制力、自信心较强,待人友好。专制型的教育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无条件实施,对不良行为表示愤怒,甚至严厉惩罚,对孩子缺乏热情。专制型的孩子胆小,不善与人交往,缺乏自信说谎反抗行为放任型教育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对不良行为很少批评。(偷针与偷金)放任型孩子缺乏责任感,好冲动,自私自利、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忽视型教育对孩子缺乏热情,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亲子交往很少。忽视型孩子好冲动,具有攻击性,缺乏爱心,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三、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二)父母及家庭因素(三)教育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五)城市化因素(六)其它因素(三)教育因素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以前“18岁定终身”的说法已经不合适宜,出现“12岁定终身乃至更早”的现象学前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影响1.学前教育因素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使教学内容重心下移,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等不当。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幼儿园还办起了寄宿班、托儿所——使得家长有条件以工作忙和幼儿园好等为借口,置亲子感情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度外。结果导致有的儿童思想负担重、压力大;有的儿童人格扭曲(双重人格);有的儿童疲于奔命、情绪紧张;有的儿童严重活动不足(感统失调、多动症、害怕实践);重者发展为情绪问题儿童、自闭症儿童。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人才和教育资源分配竞争的焦点,片面地将教育选拔功能职能化的结果便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采取许多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措施和评估手段。学校的做法波及幼儿园导向: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味强调认知发展、专长发展,结果导致种种儿童问题甚至成为问题儿童。3.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不当的说教方式可能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使之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和厌恶感。三、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二)父母及家庭因素(三)教育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五)城市化因素(六)其它因素(四)社会环境因素整个社会的风尚、价值取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儿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报纸、杂志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