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学习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夏志芳(教授博导)Email:xiazhifang@sohu.com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建议:要站在高中课程目标的高度深化对地理课程目标内容的理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要找出高中课程目标已经体现在地理课程目标中的内容。要用高中课程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来补充地理课程目标。(生活方式、职业意识等)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议:划线部分值得斟酌,需要修改。这个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晰这一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但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是“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这一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1”来实现。人类赖以生存与环境决定论是有区别的;首先要敬重自然、顺应自然(大地震、大海啸)(人进沙退到沙进人退,从靠山吃山到下山生存)“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条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知识与技能”第二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来实现。人定胜天与人必毁天(自然的正常波动与震荡;一张伪照;祖国处处披绿装可能吗;三北防护林你在哪里;草原毁草造林无异于破坏;植树不能功利主义)城市地下水还要不要抽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要不要开发成国家公园?青藏线建设的不同观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这一条目标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目标,但它和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知识与技能”第三条目标的完成重点通过必修模块“地理3”来实现。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的日益深入人心“发展是硬道理”如何理解?“人的尊严与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四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些技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拓展和提高。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地理技能的获得须贯穿在高中地理的全过程。美国国家地理的进入向地理写作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该目标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前测说明了什么?“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该目标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越剧是如何从嵊州走向全国?商业分布为什么出现“扎堆”现象?地理视野中的长征路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该目标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级别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体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都是十分关键的。地理讨论活动的低效原因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以往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已,它不可能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目标。而这次地理课程标准将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认为兴趣和动机本身就应该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目标。兴趣三阶梯;科学文化;审美文化的主流(地理阅读、出行旅游等。如果说在温饱没有解决的状况下地理是文化的奢侈品的话,那么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地区地理就成了人们必需的文化营养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被称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双翼”。光明中学的“中国风·民族魂”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作为地理课程,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则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地理不能代替所有的环境教育(质疑“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的误区(污染搬家不可取!)必修地理1主题: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化作为高中课程的基础,关注基本过程、基本成因和基本规律不求系统,案例式的内容选择重点强调相互联系、作用、影响(包括宇宙环境与地理环境之间、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开发探索睿智,还原自然真实图1.1“地理1”结构示意图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自然环境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大气受热水循环天气系统大洋环流大气环流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整体性差异性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共4条“标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与初中的衔接和区别;认识地理环境。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理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经过光合作用使植物产生大量氧气;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影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呈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骚扰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两极地区的“极光”现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第二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共7条“标准”)涉及岩石、地貌、大气、水四个要素;关注各自然要素的运动。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趋向崎岖)的内力因素,一要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二要说明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等。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趋向平缓)的外力因素,一要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大气、水与生物等;二要说明外力作用按外力性质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按作用方式分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性大地构造,比如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性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只有明确“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才能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对“大气辐射波长”表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关系示意”图的阅读,可以了解到: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另外,大气中尘埃与云层还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通过反射与散射损失掉。而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也使地面辐射增强。由于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大部分能量被近地面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并以辐射与对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更高一层大气,从而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被保存在大气中。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绘图的基础上说出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第三部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3条“标准”)从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到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同尺度的区域,一个池塘、一块田地、甚至全球,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整体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