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城市化下的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思考课程名称:《建筑生态环境》姓名:ooo学号:ooooooo班级:oooooooooooo日期:2015年ooooooooo城市化下的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思考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速度快、规模大的特征。我们不能否认城市化所带来的有利效应,但是其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城市化对建筑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使得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首先是物理环境的改变:原有地形被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这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垫面的原有性质被改变,使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了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出现再分配。这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还会导致地面沉降;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等隐性污染的长期积累可能对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同样的,还有生物环境的改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由于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系统简化,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了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其中混合着社会个阶层的欲望与利益。制约它的因素很多,不是可以凭借某个人或某个行业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的。况且城市的空间尺度太大,城市建设也无法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局限还是很大的。随着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几乎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的通病。城市化对城市建筑规划的意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比如,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使这三个区域的发展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与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宏观调控城市化的速度与规模。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解决交通与居住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与难点。由于人口高度集中,人的行与住也因密集而混乱。近年来国家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比如改善城市公交系统,采取限制购房措施等,但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有较大差距。目前发展趋势是城市的区域规划应该禀承“多元复合”的规划原则。把工作区、生活区、商业娱乐区、教育园区等糅合在一个区域,70%的人日常生活都能够在这个区域解决,这样的话这个城市比较和谐或者可持续发展的。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对改善城市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甚至光环境都有很大作用。这就要求在我们的区域、城乡规划布局中有意识地加强区域的生态连接,扩大自然环境的领域范围,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任一建筑物从生产到拆除的过程都是一个消耗能量、分解物质资源的过程,能源资源的消耗过程中会向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因此如何在建筑中节能减排是一个应该受到极大重视的课题。对于全球城市化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国,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节能建筑、能效建筑、零能耗建筑、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都在建筑领域内进行各自的探索,然而成效如何?我想建筑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应该只停留在名词的创造上,而应该为城市与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首先,在尽可能满足社会进程和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前提下,应通过合理地引导和控制生活需要以降低我们对资源的需求。其次,我们应通过合理的、可行的、经济可承受的技术手段,保证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尽可能保证我们的环境是可再生、可持续的。另外,我认为真正生态建筑应该是一种理念与意识,加入更多对融入城市生态环境和对使用者要求的考虑,而不应该是简单的绿色视觉效果。在生态建筑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提到所谓的技术,但是采用了新技术也未必一定是生态建筑。对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则应该注意一下这些问题:要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节约资源,提高建筑的环境物理条件。调查研究设计地势的气候条件,比如温度、相对湿度、日光照射强度、风力大小和风向等地域自然因素;周密考虑建筑场地,例如方向、定位、地势地貌、布局;评价阴影范围、引导空气流动;顺应自然环境及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能源、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天然冷源、风能、水能等。可以在屋面架设太阳能集热器、风力微型发电机。保护土地资源和植被,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保障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在建筑舒适的田园环境。最大可能的利用当地技术、环境材料,以形具有当代乡土气息的建筑。加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的紧密度,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介质,要尽可能的将自然界的元素引入使用者周围,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尽可能的增加自然采光度,建造起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创造较佳的通风对流环境,形成自然空气循环系统;创造开放的空间环境,让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比如设计屋顶花园。建筑选择材料方面,建筑师设计的一座建筑要从图纸变为正真的建筑物,离不开材料。同样的一堵墙用不同的材料来建造就会带来不同的热工效果,空间效果。合理选取当地建筑材料对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实践来说,因地质气候选取当地的材料是极重要的原则,而本土建筑材料又直接的形成建筑的性格,同时建筑又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载体。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也有许多问题值得考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侵占,绿色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然而物极必反在这混凝土的森林中,人们变得越来越烦躁,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如何让绿色重归人们的生活,如何让城市生态系统对整个生物圈的危害减小。(1)垂直绿化。在建筑的每一层的公共空间中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并在建筑的四个面上布置金属网,种植爬藤植物,使得建筑中处处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在室内空间和外界环境中形成一个过渡的区域,建筑外面上的藤蔓植物能遮挡阳光对建筑的直射,并且通过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蒸发吸热而带走部分热量,边庭就成为建筑与外部环境间的生态调节器同时,边庭内的绿色植物成为优美的视觉焦点,有助于舒缓工作的紧张氛围,在工作之余能直接地感受阳光和绿色,建筑与绿色植物和谐相处,人与绿色和谐相处。(2)坡台地的面积及利用。积极利用场地内不利的高差,采用局部的架空处理,设置地下车库或就近边庭做成下沉式的展览空间,利用内外空间的渗透形成流畅的通风效应,增强建筑底部空间的空气流动,通过空气的循环效应,而达到降低建筑表层温度的效果。架空的地下空间结合绿化合理地开口,实现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了机械排风和照明的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生态化。建筑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采取自然通风,避免机械通风。在景观设计上,也要精心考虑:(1)植物配置。在当下的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本土化,地域化,生态化是目前景观设计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初期很多景观设计只注重美学的因素,对植物的生态属性忽略不计,在我国北方地区花巨资种植不适宜在北生长的热带植物棕榈树等阔叶植物,结果导致成活率低,后期维护费用提高更有甚者,直接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的物种一枝黄花等,然而因为缺少天敌,相对于本地的植物在种间竞争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其迅速生长繁殖,泛滥成灾,严重影响本地区的生态平衡目前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搭配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2)水景。水是人类发展之源,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择水而居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水景一直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然而目前全球水资源匮乏,水的循环利用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广泛运用。在建筑规划设计时,结合该区地形与空间现状、建筑与周围环境、地域风貌与传统文脉等,来确定其环境与建筑总体的空间设计,保持好该地区自然植被、水域、景观,保护好地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于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一种生态共识。建设生态社会,让生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觉,使城市建筑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