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羁旅诗中月的情怀望月怀人,天涯此时。月华清冷、月华如霜,引发的是温柔、缠绵、忧伤和哀愁的感情,这与诗人思念亲人时具有的感情体验相一致。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望月怀人遂成为亲情诗的固定意象之一,许多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诗作中总少不了月亮的影子。月圆月缺,让离人心随月动。中华民族习用阴历,即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定一年的周期。月的圆缺变化便象征着诗人离家渐行渐远,而思念也愈来愈浓。因而,诗人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时自然能想到自己离家有多久了。若遇月圆之夜,则更是心潮澎湃。“大团圆”的传统心理模式会让人们由月亮的“圆”联想到家庭亲人的“团圆”。离家的具体时间诗人也许会记不清楚了,但羁旅途中经过了几次月圆却是一定不会忘却的。于是,一首首饱含诗人浓浓离情思意的诗作表露了诗人的心声,也牵动了读者的心。“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碛中作》)“辞家见月两回圆”,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期中。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想起了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游子离魂陇上花,风飘浪卷绕天涯。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李洞《客亭对月》)此处的月亮不仅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和诗人离家日久不得归的思乡之情,还通过月能圆而人不能圆满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离家凡几宵,一望一寂寥。新魄又将满,故乡应渐遥。独临彭蠡水,远忆洛阳桥。更有乘舟客,凄然亦驻桡。”(于邺《客中月》)“一望一寂寥”,写诗人望一次月,则多增一分寂寥。“新魄又将满”写月亮即将由亏转盈,而自己却离家乡越来越远。别出心裁的联系让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孤凄的身影,当明月最圆之时,分明也是他乡思最远最浓之时。明月相随,给离人情感的慰藉。现实世界中,羁旅在外的诗人多数情况下是处于孤独寂寥的状态中的,这样的他们是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的。当他们在寂静的深夜难以入眠时,陪伴在他们头顶的那轮明月自然会让他们倍感亲切。月亮给予这些游子的心灵慰藉远超其他事物,于是诗人就将他们的情感借月亮宣泄出来。而他们笔下的月,也因此有了各种面貌。“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汉江》)此时的杜甫流寓湖北江陵等地,已经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因而自嘲为“腐儒”,更加思念家乡。月亮仿佛知道他的孤寂之情,在他静夜无眠时多情陪伴,与他共度那因思念和忧愤而无比难捱的漫漫长夜。这轮明月实在可亲!“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外广阔的天地中,诗人满怀愁心,一切离自己都是那么的远。但他突然发现,清澈的江水中,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那江月停驻在船边,仿佛在等他伸手相邀。于是,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得到了慰藉。这轮明月的确可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年轻的李白除离蜀地,舟行江上,望月怀乡。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秋夜行船之时观赏月映清江的美景,实在是空灵曼妙。月随人行,这半轮明月着实可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时,在诗人的心目中,那一轮明月,又是那么的可心!她是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之人。如此可亲、可近、可爱又可心的月亮,怎么可能不成为诗人孤独寂寞时的良伴。诗人期待着她的到来,不舍她的离开。历经宦途坎坷的白居易感喟地说道:“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在酷爱月亮的李白眼里,月亮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更是他的一个能忧喜与共、互相守望的朋友和知己。旷达如他者,更是在远游千里,四顾无人之际,豪放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宦游求仕,旅居他乡,不得不离开故乡,与亲人、友人分别。在漫漫征途中,在寂寂客舍里,举头望明月往往是羁旅游子的惯常性的不经意的举动,而皓辉无边的银月,似乎流经了故乡,朗照了故人,也引发了游子内心对亲朋的不绝情思。因此,以明月写思念就成了羁旅游子钟爱的抒情手段了。让我们举杯望月,用心感受唐代羁旅诗中那些古人的水月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