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和方法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为迎接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紧迫任务。信息技术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不仅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特别在潜移默化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还会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变革。因此,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明确、确立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目标,可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考虑学有所长的学生,更要考虑一般同学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另外,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处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二)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过程中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三)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通过上机实践,学懂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大胆想象,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发展性原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制定体现时代发展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利用网络或相关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中,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五)民主性原则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要真心关爱每个学生,积极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允许、鼓励学生某方面强于自己。要注意保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六)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要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与时代发展相联系,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学生高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基本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作为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信息意识的形成的重要渠道,对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将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1.认真落实“任务驱动”,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就是在学生学习时,首先提出一个作为“任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是实施“以学为中心”教学方式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任务”的设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完成学习内容;任务的设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注意与学习目标相结合,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多种能力。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求有70%的学时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中学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设备使用优势。在网络教室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精讲少讲,要把有限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自行操作、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让学生得到充分实践的机会。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计算机软件开展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到互联网上去获取信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体验动手的乐趣,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鼓励学生创新、求异,鼓励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的发展出现差异。3.结合电子作品的制作,鼓励创新实践学习信息处理技术工具,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电子作品。结合电子作品的制作,可以使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作品。作品的创作,从构思到工具选择,从素材、数据的收集到合成制作,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使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在作品的设计及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求变。4.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加强协作学习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环境条件,网络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全班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一任务;或彼此交流相互的信息,使学生处于协作学习、协作研究的环境中,在学习中协作,在协作中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能力四个基本方面。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渠道,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而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课程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它学科教学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从而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6.建立崇尚创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崇尚创新精神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的教与学的过程。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度”。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要把握扎实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克服片面追求创新,同时,更要反对禁锢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言行。(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重要体现,特别要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克服单纯使用技术的观点,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品质。(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首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具备创新素质。一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开拓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教学组织能力,要领悟蕴含在信息技术中的设计理念,能够通过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促进思维模式的更新,进而激励学生发挥创造性。(4)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世界各国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注意利用多种途径,充分学习和吸收国外及国内的相关的成功经验,如互联网站、CDROM等。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有较为宽广的探索空间,特别适宜在自己的常规教学中、在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这样的特点的学科,伴随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必将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学生终身学习、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