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市场经济运行GLH主要讲:一、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市场经济运行四、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思维一、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一)市场经济运行规律1、价值规律——基础性规律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规律——基本规律供求影响价格。3、竞争规律——内在规律竞争才见效率。(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1、价格机制——关键机制l合理的价格信号,可以有效引导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3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是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基础。2、供求机制——主体机制l生产什么:消费者为各种物品和劳务投票。2如何生产: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3为谁生产:取决于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要素价格(如利润、利息、租金和工资等。)3、竞争机制——内在机制l市场结构(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2有效竞争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3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最直接的武器,非价格竞争策略更为重要。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三个方面:■“十五”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显著进展■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时期解决突出矛盾的政策建议(一)“十五”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显著进展1、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市场体系:多层次、多门类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以批发和零售市场为主体市场格局: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2、要素市场体系的框架初步确立。基本形成: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长足发展: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回购、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外汇市场等子市场以及相应的投资工具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各类基金和企业债券市场5、市场体系的运行规则和相关法律制度初步建立我国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基本上建立起了与市场体系正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应的运行规则。3、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稳固形成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己由市场决定政府价格管理范围进一步缩小:13种在房地产、劳动力、产权、信息、技术市场价格等方面,其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已有相当部分由市场供求调节。在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限已基本放开,由市场调节。有价证券发行价格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4、市场的竞争度和开放度不断提高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竞争的格局进一步形成非国有经济成分快速增长,给市场竞争注入了活力自然垄断型行业:“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市场竞争度得到提高(民航、电力、电信等)中介服务市场和产权市场以及银行业:虽然仍实行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对内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有所加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等)市场准入:即市场进入管制,是政府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维护公共利益、矫正外部性等目的而建立的关于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有关准则和法规体系,是政府对市场管理和维持市场秩序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方式: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登记、审核、发放许可证和执照等(二)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1、市场准入制度存在明显缺陷歧视性标准(准入不公平):基础产业领域(如电力、通信、石油和市政设施等):民营企业还难以获得公平的准入条件金融、保险: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行业领域,民营资本也很难进入。标准过窄、过低:煤炭、矿山开采、冶金:资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隐患突出、比如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很低钢铁、建材等行业的能耗指标、耗水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惩治力度太弱:对违规进入主体:规定的惩罚尺度过宽,违规者的违规成本过低,难以起到惩戒作用。(1)市场准入的规则体系仍不完善(3)执法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政府:规则的制定者;执法者执法权配置不当:以地方保护为例,目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惩处往往是通过地方自查自纠,但在地方法院的人、财、物完全由地方控制的司法体制下,司法机构的独立性与执行能力都会受到地方政府的直接影响,造成部分政府部门不当使用准入权力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执法监督体系未完全理顺: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执法机构正面冲突的现象。(2)政府滥用准入权力或不当设定准入条件的情况仍然严重地方保护:在执法环节表现为对外地产品的多头检验、重复检验,甚至是“超严”执法;在“立法”环节表现为制定有利于本地企业、阻碍外地企业和产品进入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使市场封锁合法化。多元市场主体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两大突出问题: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市场主体的反竞争行为日益显现主要表现:(1)协议限制竞争行为屡见不鲜。(2)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3)恶性竞争问题比较突出。(4)某些跨国公司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和独有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问题开始显现。企业反竞争行为或趋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目前,我国尚缺乏遏制企业反竞争行为的有效机制。主要体现在:认识上偏差:一味鼓励“做大做强”,大力吸引大型外资企业投资,愈是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外资企业愈是受欢迎,愈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而对其对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促进有序竞争和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体系。(经济宪法《反垄断法》)。缺乏独立和有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2、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信用交易不断扩大:银行信用、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个人消费信用信用普遍缺失突显:失信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失信程度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3、失信现象大量存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1)重点解决准入规则不完善问题。第一,取消市场准入规则中的歧视性规定,给各类市场主体公平进入市场的机会。第二,在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适度抬高市场准入的标准和门槛。第三,加大对违规主体的惩治力度。对现行法律法规中涉及惩罚的条款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违规进入者的惩治力度。(三)“十一五”时期解决突出矛盾的政策建议通过加强立法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重点解决政府滥用市场准入权力的问题。一是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按照《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规范政府准入行为二是推进市场准入监管体系改革,合理配置监管权三是建立专门负责审理地方保护问题的特别法庭(3)重点解决市场准入程序的公开化和提高准入透明度问题。通过相关法律宣传、电子政务和其他有效方式,向社会公布市场准入的法律规定和必要的条件和程序,提高社会透明度,减少权力“寻租”机会,发动全社会对政府准入进行监督。(2)重点解决政府滥用准入权力的问题,完善执行机制。3、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机制,它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通过依法对失信行为的记录、加工、传播和预警等功能,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维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2、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1)进一步完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反垄断法》的制定工作。全面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2)设立独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3)在执法权限及程序等方面满足反垄断调查的要求(4)加强在竞争政策方面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市场经济运行1、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全面发展2、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3、坚持科学发展观,本质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问题在哪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劳动就业压力加大:4000万失地农民(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社会弱势群体(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资源和能源短缺:石油、水、耕地等目前,我国GDP约占世界的1∕30,但能源消耗约占世界的11%,水约占14%,钢铁约占25%,煤约占30%,水泥约占50%。1万亿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人均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7倍、印度的2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经济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4年为1.71:1;1994年为2.86:1;2003年为3.23:1;2005年达到了3.22: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城乡收入差距4倍;若考虑城乡福利差异:城乡收入差距6倍。地区收入差距拉大:2003年:高的:上海14867.49元;浙江13179.53元;广东12380.43元;低的: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的50%;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仅为1%左右;2002年中国总计8.69万亿储蓄的50%为不足10%的人群所拥有。农村销售品零售额占全国比例:1980年65.6%;2005年下降到32.9%。全国仍有2460万人看不上电视。分配方面:立法工作跟不上:片面反映部门利益执法工作有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决策过程不科学:缺乏科学化、民主化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意见、不经过专家论证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政治方面: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全社会教育投资:城市约为3∕4,农村1∕4辍学率:国家控制标准3%个别地方实际辍学率高达40%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13%小学:29.2%文盲、半文盲:7.5%落后腐朽文化仍有市场:相信:因果报应、命中注定、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西方敌对势力抬头:散布和传播:反动腐朽文化、西方价值观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文化方面:“十五”四大未完成指标:耕地保有量、污染物排放、研发投入比、高中入学率“十五”指标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800万公顷。完成情况2005年中国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2200万公顷。目前我国基本农田已不到16亿亩,高产田仅占28%,中产田占40%,低产田占32%。点评:重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复垦,稳步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倡导节约用地,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时关注,不能掉以轻心。“十五”指标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完成情况2005年,除工业固定废物排放量有显著减少外,其他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等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没有实现,二氧化硫排放甚至有所增加。点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应当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五”指标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完成情况200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367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3%。点评: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到70%的水平。必须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十五”指标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到200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