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是什么?《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又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doyouwanttogo?二是:Howdoyouwanttogo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定义的价值创造。第一章战略管理理论概述第一节企业战略概述第二节企业战略管理概述第三节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一、企业战略概述一、中外战略思想溯源在我国,战略思想主要来自军事与政治领域,“战略”这个词,先是“战”与“略”分别使用,“战”指战斗和战争,“略”指筹略、策略、计划。《左传》和《史记》中已经出现“战略”一词,公元3世纪末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曾著有题名《战略》的一部兵书,公元17世纪初明朝茅元仪曾辑《廿一史战略考》一书。从其内容看,“战略”的含义是泛指战争作战的谋略。总体看来,以《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战国策》和《资治通鉴》最具有代表性。一、企业战略概述《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古代战略理论著作,十三篇,五千余言,论述了战略问题的许多要素。《孙子兵法》把战略谋划与战略决策称之为“庙算”;把“安国全军”作为最理想的战略目标;以“伐谋”、“伐交”、“攻城”作为可以依次选择的战略手段;以“道”、“天”、“地”、“将”、“法”作为战略力量的基本成分。《孙子兵法》强调计谋、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指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强调周密的战略侦察与正确的战略判断在战略决策和战略指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兵法》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一、企业战略概述在西方,现代的“战略”一词“Strategy”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希腊语里出现的“战略”一词“Strategos”,其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即“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希腊军事家赛诺冯约最先使用。进入19世纪末,西方的战略理论逐渐形成不同派别,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约米尼的《战争艺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以及杜黑的制空权理论、马汉的海上战略理论,等等。一、企业战略概述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最早把战略思想引进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其代表作《经理的职能》(1938)。直到1965年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一词才开始广泛应用。一、企业战略概述1、早期的战略观点(20世纪60年代以前)•安德鲁斯的定义:企业总体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它确定和揭示了企业的目的和目标、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企业的组织类型以及企业应对员工、顾客和社会作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同时提出实现目的和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奎因(J.B.Quinn)的定义:战略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有效正式战略包括三个基本因素:目标、政策、程序。•安索夫的定义:企业制定战略时最重要的是根据产品系列的特性、技术、市场正确决定自己的经营性质。企业当前的产品和市场与未来的产品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安索夫称之为“共同的经营主线”。通过分析“共同的经营主线”可以帮助企业正确把握方向,也可以运用这条主线来指导自己的内部管理。•明茨伯格的定义:企业战略即计划、计策、模式、定位和观念。一、企业战略概述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战略观点(1)战略是一种意象(Intent):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2)战略是一种选择(Choice):波特认为不同类型的竞争优势及竞争范围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需要企业进行正确的选择。因此,企业战略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选择。(3)战略是一种革命(Revolution):汉默尔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顾客需求不断改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革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应当积极寻找产业革命的机会,并努力成为先行者,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将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此,他认为战略是一种革命。(4)战略是一种过程(Process):明茨伯格和兰培尔认为,企业战略本质上是一种过程,处于不同生存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企业目标、自身实力和环境变化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反应,而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正好能够解释这种不同层面的问题。一、企业战略概述3、企业战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企业战略与战术(策略)的区别•企业战略与规划、计划的区别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弗雷德·R·戴维(Fred·R·David)[美]认为,战略管理就是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其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与科学。浙江大学项保华教授认为,企业战略是关于企业作为整体如何运行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是对处于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之中的企业当前及未来将如何行动的一种总体表述。战略的中心问题是企业的成长方向与自然演化。而战略管理就是研究如何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简而言之,战略管理=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我们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找到并实现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位置、途径和方式的动态管理行为。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二、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回答的6个基本问题:我是谁?(who?)到哪去?(where?)如何去?(what?)企业的业务是什么?企业的业务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三、战略管理的作用战略管理能帮助企业找到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程序战略管理有助于强化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四、战略管理的特征适应性;全局性;未来性;长远性;指导性;风险性;竞争性;复杂性;不精确性;艺术性。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五、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适应环境原则整体最优原则全程管理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反馈修正原则过桥有一座桥,在深夜时ABCD四人都要过去对面。但是只有一支火把,且桥身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也就是说一次最多只能两人过去,并且要有一个人回来,才能带下一個人过去。四人过桥的时间分別是:A要1分钟B要2分钟C要5分钟D要10分钟请问四个人都过桥最短要花几分钟?三、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确定战略目标战略制定与选择SWOT分析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图: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三、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学科特点战略管理是整合性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三个不同层次:1.管理基础理论2.职能管理理论3.战略管理理论三、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和能力体现三、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三、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方法与模式案例研究方法(钱德勒等)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经验研究方法(迈克尔·波特:结构——行为——绩效)两种战略研究模式(席酉民:“前馈”型和“反馈”型两种模式)“学习控制”型研究模式(席酉民)三、战略管理过程与方法四、企业战略管理的学习方法全面学习掌握战略管理思想理论与方法建立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与素养深刻领悟“战略管理之道”开阔胸怀与视野讨论做大?做强?做久?中国企业应该选择什么?——“一个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的人,就是不幸的。”(高尔基)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史第一节: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节:古典战略理论阶段第三节: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第四节: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与展望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从历史沿革及演变过程来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古典战略理论阶段和竞争战略理论阶段。早期战略思想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瓦特、泰罗、法约尔、美国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巴纳得、戈登、豪厄尔;战略管理的思想萌芽,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其称为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二、古典战略理论阶段一、古典战略理论阶段理论发展概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环境、战略、组织结构安索夫《企业战略》1965年、《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战略管理”概念安德鲁斯《公司战略思想》1971年首次提出公司战略问题当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战略与环境的关系;战略应由高层管理者构思设计;战略应通过正式计划予以实施。兴盛的战略管理研究推动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战略热”开始兴起,产生了十大战略理论学派。二、古典战略理论阶段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二、十大战略管理学派简介二、古典战略理论阶段三、古典战略理论时期理论观点的核心思想与不足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企业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随之变化与适应;二、古典战略理论阶段古典战略理论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该理论大多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进行战略分析;该理论对企业战略环境进行分析的方法与工具还不够完善,且对企业内在环境考虑不够充分;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上,忽视了企业内部配套管理方面的工作;该理论重在分析和推理,其隐含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在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战略,这一前提与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但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环境却难以适应。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众多学者、专家对战略管理正确与否的激烈争辩和反复探讨的过程中,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臻于完善,其中波特教授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波特理论的影响下,战略理论研究的焦点纷纷转向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因此这一时期可称为竞争战略理论阶段。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综合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主要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一、行业结构学派(代表人物:波特)结构(S)—行为(C)—绩效(P)研究方法的引入。行业结构学派的基本前提假设是:企业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同行业的大多数企业一般都控制着基本相同的资源,实施着基本相同的战略;企业战略管理者都是理性的,都是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作出决策的。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波特在1980年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优势的竞争地位。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断言是:“脚踏两只船(BeingStuckintheMiddle,或译“夹在中间”)的战略注定要导致企业低利润。”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二、核心能力学派(代表人物: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1994年两人又合著《竞争大未来》一书,正式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最热门的企业战略理论学派。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认为,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