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矫正教育学试卷(课程代码00931)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我国教育部将“教育改造学”列入高等教育计划是在A.1977年B.1979年C.1985年D.2001年2.《教育改造罪犯纲要》颁布的时间是A.1979年B.1994年C.2003年D.2007年3.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是A.巴甫洛夫B.班杜拉C.弗洛伊德D.皮亚杰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犯罪学原理》中提出了A.差异交往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越轨理论D.标签理论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改造违法青少年方面的核心思想是A.个别教育思想B.集体教育思想C.活动教育思想D.分类教育思想6.清朝末年,主张把监狱改造成感化教育场所的大臣是A.张之洞B.沈家本C.左宗棠D.赵尔巽7.西方国家对犯人的教育最初始于A.心理矫治B.社会教育C.宗教教诲D.职业教育8.矫正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矫正教育目的B.矫正教育任务C.矫正教育原则D.矫正教育评估9.在矫正教育的起始环节上,矫正教育目的体现的是A.规范作用B.导向作用C.评价作用D.调节作用10.矫正教育对象的最早分类产生于A.俄国B.德国C.西班牙D.美国11.在矫正设施内营造有利于矫正教育对象改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属于A.正规教育B.辅助教育C.强制教育D.自我教育12·在由强制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矫正教育对象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矫正机构所进行的教育是在A.服从阶段B.同化阶段C.内化阶段D.外化阶段13.可给予罪犯的刑事奖惩措施是A.表扬B.记功C.减刑D.禁闭14.罪犯心理矫正效果评估属于A.诊断性评估B.形成性评估C.导向性评估D.总结性评估15.第一届国际监狱会议召开的时间是A.1846年B.1890年C.1946年D.1990年16·依据《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生理脱毒期矫正教育的时间不少于A.一个月B.二个月C.三个月D.四个月17.少年收容教养的性质是A.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B.强制性教育收容措施C.强制性收容改造措施D.强制性教育矫正措施18.《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将社区矫正人员分为A.二个矫正级别B.三个矫正级别C.四个矫正级别D.五个矫正级别19.根据刑满释放人员的法律特征,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可能成为A.累犯B.惯犯C.危险犯D.顽固犯20.收容教养期限最高为A.1年B.2年C.3年D.4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1.导致矫正教育对象思想反复的主观原因包括A.主观恶性深B.心理情感脆弱和意志薄弱C.人格缺欠D.矫正教育者的执法行为不正确E.矫正教育者的矫正措施不当22.矫正教育对象包括A.监狱服刑人员B.社区矫正人员C.强制隔离戒毒人员D.少年收容教养人员E.回归社会人员23.前苏联对犯人矫正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A.政治教育工作B.普及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D.文化教育E.宗教教诲24.我国的矫正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区别在于A.目的不同B.指导思想不同C.内容侧重点不同D.对象不同E.原则方法不同25.矫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包括A.政治本位的矫正教育目的观B.社会本位的矫正教育目的观C.个人本位的矫正教育目的观D.文化本位的矫正教育目的观E.伦理本位的矫正教育目的观26.矫正教育质量评估的基础管理工作包括A.评估机构的建立与完善B.标准化的管理C.评估人员的管理D.评估信息的管理E.评估文件的管理27.个别教育的特征包括A.针对性B.灵活性C.沟通性D.渗透性E.稳固性28.《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制定部门是A.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检察院C.公安部D.司法部E.民政部29.对回归社会人员回归前的教育内容包括A.形势政策教育B.遵纪守法教育C.前途教育D.文化教育E.职业技能培训30.矫正教育者的教育影响的特征包括A.高效性B.灵活性C.知识性D.感染性E.示范性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矫正教育的基本特征。32.简述矫正教育影响的构成。33.简述矫正教育的原则。34.简述矫正教育的基本方法。35.简述对回归社会人员指导和教育的意义。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36.论述对矫正教育对象职业培训的作用。37.论述社区教育对回归人员再社会化的作用。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0分)38.林某,男,汉族,1989年12月30日出生,服刑前系河北省某市第二十中学初三学生。林某在上学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其母对其管教方式不当,打骂、体罚,引起林某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弑母惨剧发生。林某因犯故意杀人罪(杀害生母),于2005年4月20日被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l2年,2005年7月1日入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入所后,林某深感前途渺茫,对未来的人生失去信心。情绪不稳定,孤僻、焦虑,多次自伤自残。更为严重的是,他认为法院的量刑过重,不服判。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经常与其他服刑人员争吵、打架。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悔改。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对林某的改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