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绪论-神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文学是什么?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文学概念有三个含义: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切文化形态。文学即文化。狭义文学即我们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美的艺术之一。文学即审美。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之为折中义文学。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等,文学即惯例。总绪论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其意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本位这包含如下四层意思:(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2)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研究的三层面:外围是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背景研究很重要,这是深入阐释文学创作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但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显然不能成为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社会发展史的图解。第二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应当充分重视作家研究,但作家研究也不是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作家评传的集成。正史里的《文苑传》、《文艺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即为此类著作。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学创作最终体现为文学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学史。换句话说,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3)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4)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应当包括在文学史的内容之中。见p5。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史学思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撰述历史力求客观真实,找出决定朝代兴亡盛衰变化的原因,归纳出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文学史既然是“史”,就要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用描述式的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描述和评价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描述并不排斥评价,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寻绎“史”的规律,而不满足于事实的罗列。但规律存在于文学事实的联系之中,是自然而然的结论,而不是从外面贴上去的标签。文化学视角我们研究文学史要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多才多艺,同时是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其作品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学要注意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千载谁识李将军》,政治、社会学、史学、心理学。王维、苏轼(诗文词赋书画政水利美食气功),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2.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因素: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见p7-10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中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是应该充分重视的,当说明文学的演进时,应当在突出主线的同时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4、文与道的离合。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一段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双视角p11-16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文学自觉人的觉醒市民、人性、人情、资本主义萌芽“双视角”:朝代分期和文学分期三古七段是我们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我们仍然愿意保留朝代分期(如本书四卷、九编的划分),作为另一种视角,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就是说,我们主张用双视角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因此,三古七段说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角。二、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方法论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前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论总结和梳理,后者是具体作品的选读。二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体系。一、以史为纲,宏观把握。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者结合起来,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文学史的学习注意:以袁本为主,多本文学史为参照(章培恒、郭预衡、罗宗强、游国恩)研读论著、论文,建国以前的为基础,辅以建国以后的,注意当代的研究成果。作品入手,前后联系,先古后今,古今结合,方有造诣。二、作品的学习1、对于作品的学习,我们要求学习的作品要读懂,读熟。只有读懂了,才谈得上理解,谈得上欣赏,最终上升到评价的高度。注重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在弄清线索的基础上,注重艺术规律的探讨。对于一些非常优秀的诗歌、短文,我们还要求能背诵。背诵的必要性,好的东西背下来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需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蘅塘退土孙洙左右逢源,张口就来口若悬河,夸夸其谈。2、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地分析,要“知人论世”,不要以今律古;提要钩玄,突出重点;学习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把握在文学史上成就高、影响大、地位重要的作家及作品。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三、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就是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使自己从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疏质朴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过程。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青春有时,气质长存。文人气质、儒雅风度才子才女自有一番难得的风姿。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演变过程,掌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进而通过文学这个窗口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二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鉴赏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1、能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内容,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能解读一部分典型的古代文学作品,比较精美的作品能够背诵;3、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参考教材:1、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4、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5、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6、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三、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采薇》,王粲的《登楼赋》,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的《拟咏怀》《宿建德江》,李煜的《虞美人》。人文精神关心人,尤其是关心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自觉自为自强自尊自信自在自然)。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人本、人道)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右任临终诗——《望大陆》(又名《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爱国情怀的作品如: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的爱国忠君情怀。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正气歌》。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杜甫的《望岳》,《绝句》“迟日江山”,“两个黄鹂”《春夜喜雨》等李白的山水诗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情感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将仲子兮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朦胧无奈之美,李商隐的《无题》;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亲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