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因果型、比较研究型和组合型选择题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题型一因果型选择题【题型解读】该类选择题的重要特征是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特征之一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特征之二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典例赏析】(2012·浙江文综,5~6)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工厂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销售价格上涨。回答(1)~(2)题。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1)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2)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C.运输条件优越D.劳动力价格较低答案(1)A(2)D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思路导引】(1)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主要属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势北部高,中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积涝成灾。(2)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同时,硬盘生产工厂属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热带季风劳动密集型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选择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认清题干和题肢能否构成因果关系;二是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因”还是“果”,防止倒果为因。另外,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第一,答非所问者;第二,与题干的规定重复或变相重复者;第三,因果颠倒者。常用方法是: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所以应按照题目的指向性,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②基本观点分析法。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题型二比较研究型选择题【题型解读】比较研究型是一种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的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性的重要手段。比较研究方法在地理学研究方面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比较研究法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在高考这样具有导向性的考试中,有意识地设置比较型题目,目的是要我们加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比较能力,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典例赏析】(2011·山东文综,7~8)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2)B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思路导引】(1)读图可知,1982~2000年,甲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在逐渐,乙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在逐渐,故A项错误;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都在上升,故B项错误;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密度不论在哪个地段都大于乙城市,且甲城市的占地面积远大于乙城市,说明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大,故C项错误;比较甲、乙两个城市,不论人口还是占地面积,甲城市都远远大于乙城市,说明甲城市的等级于乙城市,故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小,故D项正确。下降上升高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2)根据图中2000年甲乙两城市的商务楼相对高度可知,甲城市的M处不是商务楼最高处,说明M处不是中心商务区,故①错误;乙城市的P处是商务楼最高处,说明P处是中心商务区,故②正确;甲城市的N处人口比周围地区多,且商务楼的高度比周围地区高,说明N处分布着________,故③正确;乙城市的Q处人口数量不比周围地区多,商务楼高度也不比周围地区高,说明没有卫星城分布,故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卫星城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解题技巧】在复习时不应把区域割裂开来,应对有相似性的、有联系的部分加以关注,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特别是在进行两个区域间的比较时,应该首先对要比较的区域特征有较深刻的了解,熟悉区域发展的特点,并且能够迅速再现区域特征,才能对区域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做出比较。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和植被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常常是区域比较研究的重点。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解答方法:首先要准确再现题干给出的每一个地理事物的特点,例如上题中数字代表的不同含义,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再根据题意准确地做出判断。解题关键:扎实的基础知识,用联系的观点看地理事物,善于找地理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题型三组合型选择题【题型解读】此类选择题的备选项中包含一个以上的项目,要求找出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一组。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项和不定项选择题的一种变形,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高考中已经取消的多项选择题。此类试题考查的知识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运用和把握的能力,较好地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此类试题选项设计非常灵活,对考生的要求较高,因而难度也较大。但是,由于答案组合,解题的技巧性要求大大提高。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典例赏析】(2010·课标全国文综,9~11)右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1)~(3)题。(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mmB.150mmC.200mmD.250mm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答案(1)A(2)B(3)D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思路导引】(1)根据经纬线和湖泊、海洋等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地区(一部分)。甲地位于地区以东,远离海洋,还有季节性河流,夏季降水量应在50mm左右。(2)甲地区的湖泊为咸水湖,不能用作灌溉水源,发展农业主要的矛盾是不足,不是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因此不能用建水库的方法解决。临近海洋、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采取海水淡化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淡水。除了开源措施以外,节流也是关键措施,因此改进灌溉技术,如变大水漫灌为是解决水源不足的重要措施。沙漠水源滴灌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3)从上题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甲地区发展农业主要是采取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解题技巧】组合型选择题在近年高考题中经常出现,也是当前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主要形式。往往是给一段材料或图表资料,然后分多个方面进行命题。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首先领会其实质含义,如上题中的材料,间接地告诉了我们,这是西亚地区,然后根据该地区气候的特点,正确理解图中的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第(1)题。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其次,统览几个选择题,包括:①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考查,如第(2)题考查的是措施问题;②情境是否相同;③条件是否有继承;④后面的对前面的是否有启示。通过分析,利用排除法,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从而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找出其中最合题意的选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择。此类题目知识覆盖面广,知识联系性较强,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搞清地理事物及原理的形成过程,难度很大,因此需要认真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返回上页下页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选择题型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