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歌德谈话录》撮录一撮刽子手揣手儿揣测挣揣自戕牵掣面面相觑舐椽子捆扎痨病肥瘠主人公是?狂人!重读课文,以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如果你是医生,眼前这位病人有迫害症:请问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有哪些?为什么会得此病?怎样开处方医治?•2、文中有哪些语句不明白?•3、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4、当今社会当中还有没有存在“吃人”现象?1、诊断结果迫害狂周围的人:赵贵翁、七八个人、最凶的一个、小孩子、街上的女人、佃户、医生亲人:大哥、母亲2、具体的临床表现?今晚没有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赵家的狗看了我两眼3、症状小结:疯言疯语,极度敏感,胡思乱想,常有错觉、幻想:怀疑周围的人,不论认识与否、不论男女老幼,甚至骨肉之亲的大哥都仇视他,想吃掉他,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皆包藏祸心。4、病源现实生活历史记载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人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易子而食;割股疗亲;易牙蒸子。《本草》记载:人肉可以煎吃。“吃人”的内涵到底指什么?(1)礼教吃人;(2)封建统治吃人,(3)愚昧思想吃人;小栓、祥林嫂、孔乙己、夏瑜、阿Q……“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鲁迅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5、处方?打倒“仁义道德”,打倒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打倒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狂人的疾病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道德、愚昧思想6、读了狂人日记,一位朝鲜作家说:“最初我们不懂,读几遍,议论几次后,激动地我们几乎要发狂了。那时认识到,鲁迅先生不仅写了中国的狂人,也写了朝鲜的狂人。”对于狂人,你真的读懂了吗?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清醒的认识。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3)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4)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5)“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反思,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6)“救救孩子”把孩子从吃人的封建传统中解救出来。为民族的前途忧心如焚而又怀着热烈希望。课内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任务:一、找出文章不明白的语句共同商量解决,实在不能解决者请派小组代表提出。二、狂人形象探讨:你觉得文中的狂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真狂还是假狂?有人说狂人是一个战士,你认同吗?(每组派代表来说)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陌生的审美视界。因此,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作品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从象征主义的角度看,作品描写的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当今社拓展延伸:会有没有狂人,当今社会的狂人是怎样的?经典素材积累、经典评论欣赏韩寒“狂语”•——“陈凯歌老师最近又惹不少麻烦。听说国外拍《珍珠港》的时候,先要派潜水员下水驱赶水底下的鱼龟,然后再开始爆炸。这要是陈导,肯定直接炸。炸完一次,剧组的晚饭也都有了,还全是海鲜。”•——“现在的女孩子聪明,追求某个人时都用亲情做掩护,左一个哥哥,右一个哥哥,如此一来,嵌在友情和爱情之间,进退自如。”郝劲松:法律在我手中像把斧头•两年内8次将铁道部等多家“大单位”推上被告席•有人说他“小题大做”,有人说他“以卵击石”。以原告身份连打8场官司的郝劲松,状告对象要么是“垄断企业”,要么是“权威部门”。……“这次如果败诉了怎么办,会不会让你对所做的事情感到犹豫?”记者问。•郝劲松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怕打输官司而不去努力,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遭遇败诉,要乐观地看待判决结果。胜诉了,可以提升人们对法律的信心;败诉了,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些问题。”•“路见不平,法庭上见”!李敖:五百年来第一人•他自称:阅人无数、斗人无数、告人无数,“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2006年10月24日,71岁的台湾作家李敖,为了表示对台湾当局“军购案”的质疑,用“个人防身”的行为,来阻挡当日会议进行。他先是大骂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内定要让“军购案”过关,之后拿出个人防身电击棒、防狼喷雾罐,戴上防毒面罩,表示不畏后果要求会议中止。李敖几次喷射催泪瓦斯,呛得朝野立委眼泪直流,会议被迫中断。•这就是特立独行的李敖。对于他,人们评价很多。爱他的人,说他是古往今来一大“斗士”,敢于仗义执言,为自己的理想不怕得罪权贵;骂他的人,说他只是一个“文痞”,更多的时候只是卖弄空虚,哗众取宠。不过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在记者采访中,无人对“李敖是个大狂人”提出异议。•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李敖入狱前的一些细节:“他仍然维持了自己的风骨,不要朋友去送他,孤单而又强悍地走进监牢里去??李敖去坐牢的时候还是笑着去的,丝毫不露出一点伤心的样子。”任志强:只给富人盖房•任志强“狂语”:中国就应该分“穷人区”、“富人区”!“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2006年2月,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房地产论坛上,任志强说:“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很正常。”此言一出,任志强立马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对立面。先是媒体的口诛笔伐,后是网友的跟帖声讨,尤其是潘石屹对他的抨击,更是把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潮。任志强依然理直气壮:“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地产品牌就应该具有暴利。”“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只替富人建房。”“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聚焦中国狂人:离经叛道语不惊人死不休•自古,“狂”在汉语里少有褒义;而今,中国却是“狂人”辈出。他们不断冒出新观念,或离经叛道,挑战常人行为惯势,或语不惊人死不休,天下舍我其谁。他们也因此成为媒体、网络、百姓茶余饭后最挣眼球的“名人”。•聚焦这些“狂人”,并不是为了掀起话语的“风暴”,而是希望穿过这些狂言的尘烟,还原一个个鲜活生猛的个体:地产商人、文人学者、“胡润榜”富豪、“80后”作家,不管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是“狂人”,也不管他们是否狂得有理有据,他们犀利的锋芒还是划开了一道口子,让人直面差异,撞击问题,甚至重新反思虚躁的社会人心。•当探照灯打在这个群体时,你会发现些许共性:胆大、任性、重名声,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中似乎都有“站得住”的底气,但从不谦虚,其“狂”法也各有千秋:任志强只给富人盖房子,郝劲松却为5角钱状告铁道部;七十多岁的李敖以文章为傲,二十出头的韩寒却得意于天赋、自立而否定校园教育。•设想一下,换个时势,这些聪明的“狂人”可能就韬光养晦,所有的锐气都玉蕴珠藏了。能让他们当下个性如此张扬的原因,是越来越开放、宽松的社会土壤,是越来越理性、兼容并蓄的大众心理。这也是我们为之庆幸甚至自豪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聚焦,让人们对“狂人”的好奇、猜疑转为冷静、理性和深入的思考。•“狂”是不可模仿的•中国有个传统说法:“二十岁不狂是庸人,三十岁犹狂是妄人”。这话颇有深意:年轻时若被社会规则拘束了,就会思想拘泥,格局有限。而年岁渐长,人已较多地接触和进入社会,该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如果还一味自我膨胀,说明你没有学习和适应能力,便是妄谬了。言辞之中,说明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磨合和互补的关系。因为这样的冲突世代难了,“狂”就成为永恒的话题。•有关“狂”的历史记述中,有种种可爱、可笑、可敬、可悲的复杂成分在内:•《聊斋志异》中有个秀才,穷得家徒四壁,但以“狂”著称,而且饮酒功夫一流。县令用其所长,找他来喝酒。中间有言语唐突,县令怒了,威胁说:“你不知道有‘灭门县令’之说吗?”秀才回答:“生员无门可灭”。真是“无产”阶级,无所畏惧。•1906年,东京留学生开会欢迎章太炎获释出狱到日本,章在欢迎会上说:“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章疯子”由此有据。•北伐胜利后,傅斯年等人在蔡元培家吃饭。几个人喝醉了酒,傅斯年肆口狂言: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元培听罢,说:“这除非你作大将。”•郭沫若和郁达夫编辑《创造》季刊时销路不好,书店老板答复他们时非常冷淡,两人很伤感,立刻跑到街上喝酒,连饮三家酒店,但还没大醉。郁达夫突然跑向街道中间,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作射击状,大呼道:“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这些人往往被称为“狂士”、“狂生”之类。“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亚文化,一种“官场文化”外的精神避难所。“士”即知识分子,有知识就可以狂一点;但在社会的底层阶层中,“狂”基本是个贬义词。如果有人个性张扬,快意恩仇,事做得漂亮,不叫“狂”,冠之以“侠”。•即使思想有点保守主义色彩的孔老夫子,对“狂”也有相当的理解和宽容。《论语》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所谓“狂”,指一种狂傲、张扬的人生态度,一种入世的态度;所谓“狷”,指一种耿介、不合群的人生态度,一种避世或出世的态度。“狂”“狷”之间有共性,都是取个性第一的立场。但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前者采取了张扬之态,后者采取了自守之势。•孔老夫子生于乱世,对礼崩乐坏的世象很是痛苦。因此,他很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有规矩一点,能有人出来为世立则,协调万事万物。他的最高人格理想是“中庸”,即一种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