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第三章明代小说•明代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从先秦寓言到汉代杂记、史传,到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再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已经呼之欲出。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在“话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保留了“话本”的一些特色,如情节中经常出现“话说”、“且把闲话休题,只说正话”、“看官”等民间艺人说唱时常用的语汇。•分章标回,回目讲究,如《水浒》回目“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红楼梦》回目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在结构上前后勾连,首尾相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全书构成一个整体。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第三章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主要根据是正史晋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还参考了历代的野史及各类文学创作,如《世说新语》、隋代的百戏、唐代的诗篇、宋代的“说三分”,元杂剧中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有四十多出,而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的“说三分”的脚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是目前可见到的《三国演义》出现前最完整全面的资料,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创作•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现学术界仍肯定作者是罗贯中。生平不详,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等书的材料,大概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还活着(贾仲明所说)。是个“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三国演义》的版本•最早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毛本《三国演义》,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并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具体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政治上渴求“仁政”,人格上看重“忠义”,才能上崇尚“智勇”,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倾慕,又有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但也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小说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即在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在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在语言上称呼刘备与曹操态度截然不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上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地位,表现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以及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性,还有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三国演义》具有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波谲云诡的历史画面。尤其是对战争的描述,成就最为特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从《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8回的篇幅,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三国演义》写人物,与它的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如刘备宽厚仁爱,曹操雄豪奸诈,关羽勇武忠义,张飞勇猛暴烈,诸葛亮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等。不过,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把人物的上述较为单一的性格写得有声有色。像关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出山、张飞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等传奇式的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说“《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为“智绝”,关云长为“义绝”,曹操则是“奸绝”。其实《三国》中写得最好的人物还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他惯于玩弄权术,而且奸诈残暴,嗜杀成性;然而也有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长处。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三国演义》人物“三绝”整理笔记•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西晋陈寿作《三国志》,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拥曹反刘”;而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则又改蜀汉为正统,“拥刘反曹”。所以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情形,是与各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相关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唯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