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姓名:张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西方经济学指导教师:左峰20090402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作者:张冲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徐冰.XUBing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和有效性系数回归分析的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6(1)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把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将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又不尽相同.为合理确定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应将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向,并应认识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并不是在所有时期都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式、方法的合理性.2.学位论文刘钦中国、欧盟、美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比较分析2004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在稳定我国物价和促进改革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多年来货币政策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1998年以来,通货紧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为克服通货紧缩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诸如:连续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取消贷款限额,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力度等。从理论上讲,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应该有明显的效应。但是,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效果依然不明显,货币政策显得力不从心。近几年,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明显降低的倾向。这就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问题的争议。货币政策的实践和有效性研究在西方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市场经济相对比较完善,货币政策比较有效,其中有许多完善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成功理论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因此通过对欧盟、美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比较,了解和分析货币政策体系,从中发现存在差距的原因,寻求建议,从而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显示出特别突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实践意义。本文的分析在方法论上注重以下几点:(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2)国外与国内比较相结合。(3)因素分析法。本文的主要想法和观点有:第一、提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依据不仅是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要看货币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第二、(1)系统分析了影响欧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一是央行高度的独立性确保了欧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二是统一利率与不统一的经济金融状况的矛盾、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与成员国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和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分析了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成功经验,包括美联储以超前性的货币政策削弱或避免经济波动,提前做好调控准备;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微调;美联储保持较高的政策透明度和信誉度,公众亦能及时对相应的货币政策作出反应;完善的公开市场操作,便于随时进行微调等等。(3)分析了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包括传导机制因素、体制性因素、“时滞效应”和“渗漏效应”因素等。第三、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美国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欧盟次之,中国最弱;然后重点从中国、欧盟、美国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央行的独立性程度、货币政策目标、调控机制、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方面具体分析导致三者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差异的原因。第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即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实施的独立性;改革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包括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改进、完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提高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性;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发挥信贷渠道传导货币政策的主导作用;建立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性操作模式等。本文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导论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接着论述了本文所使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定义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方法。第1章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传导机制理论等,然后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程度、货币政策基本构成要素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政策和实践,由第2-4章组成。第2章主要考察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及其架构,欧盟的货币政策,影响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回顾欧盟成立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第3章主要考察了美联储的建立,美国的货币政策,回顾美国1987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最后总结美国货币政策的成功经验。第4章主要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中国的货币政策,回顾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成立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最后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第三部分为分析和结论,由第5-6章组成。第5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欧盟、美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第6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本文并未要求简单照搬美国、欧盟的货币政策,而是承认我国货币政策受制度安排和市场条件的客观约束,有其特殊之处。因此只从比较中国、美国、欧盟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差异原因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有待改革和完善之处,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借以促进我国货币政策向市场化转轨,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和开放的要求,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3.期刊论文黄泓试论2007年至2008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现代经济信息2009,(1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相关学者、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而我国目前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形势实行调节.本文以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我国从紧货币政策为研究的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就直至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为止而言,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继续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4.学位论文王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2007本文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入手,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联系我国实际,例证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日益激烈,而且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古典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有效与否并没有提及,但根据其代表人物萨伊的观点,由于工资和价格富于弹性使得市场能够很快“出清”,经济回到均衡状态并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上。所以可以认为古典学派否认货币政策有效。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货币政策才真正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者肯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主张,即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逆风向行事”平抑经济周期,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滞胀”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货币主义学派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的基本假定,推导出货币供给增长是决定名义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价格和工资相对灵活,从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影响产出和价格。但就长期而言,随着价格和工资的调整,经济会趋向于充分就业,因而货币供给的增加也只能反映在价格水平的上涨上,对产出并没有影响,即货币政策短期有效,但长期内是无效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出清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基本假设,认为在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而预料之中的则无效。新古典经济学还提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用以阐释货币政策无效。新凯恩斯主义承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承认预期对总供给的决定也是重要的,但不承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无效性的结论,认为无论是预料内的还是预料外的货币政策都有效,区别就在于影响的程度不同,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实践证明,货币政策有效,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经济过热。但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定论,包括货币市场状况、利率及货币数量、就业率等。本文重点介绍了货币供应量、通胀目标制以及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效调整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广义货币增幅得到控制;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挑战:银行系统内部流动性过剩,贷款扩张压力较大;资金结构矛盾突现,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难以及县域金融萎缩等问题上;力求保持内、外部双重均衡等。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四方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和财政压力是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并干扰中央银行实现稳定货币目标的两个因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由经济内部诸多因素决定,如物价水平、利率以及实际产出等,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投放货币,以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实际上,货币的有效供给,应该取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方面的因素,通过货币需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才能转化为经济中有效的货币供给,即货币需求通过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来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而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要保证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我国的结售汇制度,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如果货币政策与商行利益发生冲突,商行就可能推迟行动甚至抵制,这就会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另外,企业和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真正能自主运用,并且有预定效果的工具有限。“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上调准备金率实属央行在“非常”时期下的“非常”调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债交易量小是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程度一致的。再贴现业务的制约因素包括票据市场规模小,工具单一,参与主体少,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窗口指导或称“信贷政策”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但任何“指导意见”既不是数量性工具,也不是价格性工具,而只是一种道义劝说,是一个软约束,贷款程序、贷款数量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其有效性受到限制。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可以借鉴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主要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着手。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疏通货币政策信号传导到资本市场的途径;进一步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信号间接传导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开展信贷业务的关系;引导公众预期,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培育更多符合市场条件的现代企业,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就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理想的微调性货币政策工具,但需要相当发达的金融市场,而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将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优先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和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实现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应相互协调配合。加强央行在贷款政策的改革,系统引导再贴现业务,加快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另一方面应致力于改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从源头上抑制过剩流动性的产生;疏通内外部通道吸收流动性,释放内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遏制国际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