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复习一、绪论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模式: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在认识论上往往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生物,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局部器官,而忽略人的整体系统;重视躯体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方法学上强调系统,把人看成是身心社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整体.其特点为: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人和环境密切联系,个体生存的环境与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对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有点事可取得被试者不愿意或没有报告的行为数据,缺点是观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的能力,而且观察活动的本身可能影响被试者的行为表现。)2.调查法(通过晤谈,问卷等方式)3.心理测验(以心理测验或评定量表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如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5.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二.心理学基础(名解!)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或称,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即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视觉有明显的感觉后象。正后像是注视灯光之后闭眼,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负后像是注视灯光之后,目光移到白色背景上出现的黑色灯光形象。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嗅觉的适应性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4)感受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微笑。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直觉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信息,还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和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保持不变。视觉的恒常性最明显。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记忆分类:按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保持时间长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识记: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与识别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是记忆的开端,是保持的前提。保持: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和再现:再认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或场景重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再现是当以前感知过的事物或场景不在眼前时大脑将它们重新呈现出来。记忆的特点: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最快,随时间推移,记忆数量越来越少,遗忘进程也变得缓慢,最终保持在一定水平。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与保持相反。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4.遗忘与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集中性是注意时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的紧张程度。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是一种被动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是客观事物具体特征和主体的状态。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是一种主动的注意。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活动目的与任务、兴趣等。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是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注意的特征:1.广度:即范围,单位时间内能清晰把握对象的数量。2.稳定性:注意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性。保持的时间越长,表明注意的稳定性越好。注意的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间歇性的加强和减弱,这叫注意的起伏。3.分配: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前提是只能存在一个注意的中心。4.转移:个体有目的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原来注意的紧张性越高,新信息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转移就越困难。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模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的重要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人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概括性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方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过程:1)分析、综合2)比较3)抽象、概括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功能:1)预见2)对认识有补充作用3)对情绪有调节作用4)代替5)调节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想象种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情绪和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形式,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本源。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引起人的高兴、愉快等积极肯定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的区别联系:(大题!)区别:1)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2)情绪具有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情感一般不受情境影响,较稳定。3)情绪带有冲动性,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情感一般不带有冲动性,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情感。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分类:1)心境:持久、微弱、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2)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减弱,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3)应激:是人在遇到危险或面临突发事件时产生的身心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情感分类:1)道德感: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2)理智感: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3)美感:根据一定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1)动力性:增力、减力2)激动性:激动、平静3)强度:强、弱4)紧张度:紧张、轻松表情: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显行为,包括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言语器官的活动等。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征:1)目的性——前提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3)随意运动——基础意志的品质:指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1)自觉性: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果断性: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实现目的的品质。3)坚韧性: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向既定目的前进的品质4)自制性: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的品质。【人格这节也是大题!人格——性格这部分】人格: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身心结构。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和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和可塑性4)整体性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格心理结构最活跃的因素。2)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反映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调节系统:核心是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通过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控制等对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进行调节和控制,使人格心理各成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的分类: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马斯洛需要理论:1)生理的需要: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的意义。生理需要在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2)安全的需要:当人的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胁、孤独和别人的侵犯。满足安全需要后才有安全感。3)归属和爱的需要:上述要求获得满足后,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指参加一定组织,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爱包括接受他人和给予他人爱的需求。4)尊重的需要: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动机冲突类型: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式冲突。指对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难以取舍。2)双避冲突:避-避式冲突。两个可能威胁个体的事件不能全部回避,为回避其中一个必须忍受另一个。3)趋避冲突:接近-避式冲突。对同一事物既有亲近的愿望,又有避开的愿望。4)双重趋避式冲突:双重接近-避式冲突。人遇到有利弊的目标,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放弃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特殊能力,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能力。2.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有明显的天赋性。气质分类:1)胆汁质,精力充沛,易于冲动。2)多血质,活泼敏感,好交际,注意力易转移。3)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察觉细小事物。性格: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的核心特征。性格的特征:1)态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上。2)意志特征。个体对自己行为自觉调整和控制的水平特点。3)情绪特征。4)理智特征。三.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大题!)生命周期:指一个人从出生,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的发展过程.健康:一个人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都健全。心理健康:也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