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标聚焦于责任感培养——高中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撰稿人康士凯陈爱平(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一、一个需要特别重视的教育领域众多调查表明,当前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会竭尽全力,请家教、送孩子去补课、家务全包、生活上照顾备至……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升入理想的学校。然而,在孩子培养目标的重心上,很少有家长会选择责任感。我们的孩子,每大都生活在家长的关爱与呵护之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幸福地沐浴在家长和国家所创造的教育环境中。然而,孩子们常常不理解这种爱,没有体验到这种幸福。一些孩子物质生活充裕,却没有感受到快乐和产生强烈的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情怀;生活学习在安静美丽的校园里,却很少激起求知的喜悦和对明天的责任感;与他人交往,很少将义务、共享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在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少关心他人,那么,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缺少些什么?如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一个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讲竞争又讲合作,既讲权利又讲义务,既讲个性又讲共享的社会里,对人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造就优秀人才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起关键作刚的情感因素是责任感。古往今来,凡对本民族仍至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者都在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他们的成才过程看,责任感是他们在求学阶段发奋学习,努力攀登的强大动力;是他们走上社会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将才学贡献社会的重要保征。一个人,学生时代学的一些知识以后可能遗忘,但责任感会终生陪伴着他。因此,有人认为“学会负责”已成为21世纪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极为重要的通行证。当前,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己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责任感教育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除了生活实践教育之外。还通过课程形式使之人文化、科学化和人格化。科学化。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认为不但要把责任感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而且要把责任感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让学校的教师和孩子的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在帮助孩子为适应新时代做好必要的准备。二、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所谓责任感(又可说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白觉态度。当他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如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责任感以责任认知为前提,没有责任意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一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的人,他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如果一个对他人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出来。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在作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作全面的考虑,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到,责任感培养涉及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学校教育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它的发展又是与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有关,更有一个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变化过程,即由对家庭及其成员的责任感逐渐发展到对班级、学校的集体责任感,然后发展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联系和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教以及众多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成为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于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责任的认知教育,让孩子知道并理解作为一个高中生肩负着哪些责任,并从道义与感情上认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二是进行责任情感教育,利用大量生动的情感教育材料、生活学习中的责任情境和情感氛围以及舆论等激发孩子深切的责任情感。二是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履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责任行为中体验什么叫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负责能力。三、家庭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责任感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情感,它起始于个体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的必要性的认识和履行责任后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的增强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强化的过程。道德情感教育重视个体的道德体验和道德经验积累。情感教育应以情动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为核心,通过情感与认知的相互影响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层次。忽视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仅把视野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与积累中,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我们认为,责任感是孩子情感领域中最神圣的部分,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责任感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育人网络中,家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就要注意家庭教育的特点,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首先,由于维系家庭人际关系的主要是情感与经济的纽带,在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下,孩子处于安全与幸福之中,因此,他们可以通过与子女的亲密的情感交流,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次,由于父母与子女的接触非常密切,互动频率很高,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一切都大大增强了家庭情感教育的效果。另外,家长对子女比较了解,易于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手段,而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戴的情感也很容易使子女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家庭教育中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利用。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素质。我们感到,应尽快改变目前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的现状。责任感教育是家庭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高兴地看到有许多家长已经在着手进行这项利在长远的奠基性工作。我们曾向这些家长作了调查,并征集到许多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和小论文,从中受到不少启发。我们学校通过多次家庭教育研讨会认为,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提出如下途径:1、要多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一个提供尽责机会,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家长要注意选择将生活中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创造责任情境,激发其责任愿望,促进其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孩子的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次数一多便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能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责任感。但目前家庭教育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照顾过多,束缚过多。在家庭生活中许多本应由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我们最近所作的对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表(一)家长问卷问题2选择除了学习以外,对孩子承担家务劳动百分数1从劳动的时间、内容方面都有明确要求可以承担一、二项家务活25%2家务事、父母全可包了8%3有空余时间就做,没空就算了67%问题6选择你送孩子去住读,他的行李铺盖一般是1你帮他代劳35%2让孩子自己来背54%3无所谓11%表(二)学生问卷问题12选择自己的衣物(如内衣裤、袜子、鞋子、手帕、书包等)主要应由百分数A自己洗52%B父母洗27%C谁有空谁洗21%问题14你有时也做些家务,原因是A父母都不在,只能自己做15%B父母忙,替他们分担一些65%C自己应该去做20%有位家长回忆孩子小时候的成长过程说:“长期以来,我们不愿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怕劳动影响孩子的学习。以为孩子年纪小,现在主要搞好学习,长大了白然会干活。结果养成了孩子不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说来好笑,我儿子七、八岁时,我妻子每天还在给他穿农服、洗屁股、擦鼻涕。有一次,我试着让他套被套,结果被套里的棉胎成了一个人圆球,…如此种种,真让人哭笑不得。”我们认为,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负责。从小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孩子逐步养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良好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要求也应越来越高,在家庭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承担让他负责。进入高中阶段,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家长在一些有关孩子前途的大事上,也应多让孩子作出选择,而不应包办代替,不尊重孩子的愿望。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让孩子来选择,来决定,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能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知道“责任”两字的份量。有位家长谈起女儿中考报志愿的经过,说:“我是一位知青,长期居住在外地。按照有关政策,女儿的户口己迁回上海。今年女儿返沪参加中考,由丁外地和上海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同,填报志愿成了一大难题,我和女儿都很着急,毕竟中考是人生的一大关键。那几天,我彻夜未眠,回想女儿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权衡再三,决定尊重女儿的意向,让女儿白己去选择。…当我把这一决定对她说时,她显得异常的激动,也显得有些不安。…这样做无形中给了女儿一股学习的动力,她显得比平时更加努力和自觉。由于目标是她自己订的,她似乎更有信心,更有责任感了。中考结束了,当女儿拿到那张市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她成功了,我觉得自己也成功了。”这正如有位哲学家所讲的那样,责任在于给他以自由和选择,此时,他才懂得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学习、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递给学生。有位家长谈起这样一件事:“前些日子,我的老母亲患脑梗塞中风了。在病重期间我和姐妹们日夜陪伴照料母亲,她大小便失禁时,我们不怕脏不怕臭,为她端屎端尿,这一切女儿文文都看在眼里。…前几天我患重感冒卧病在床,女儿放学同家一见忙问:‘妈怎么了,不舒服吗?’不一会儿,她拿了药端着茶,像个小医生似的。我吃了药睡了一会儿,醒来一看女儿站在我的床边轻声问:‘妈,你好点了吗?想吃饭吗?’我说:‘饭都没人做,吃什么?’她说:‘你起来尝尝女儿为你做的饭吧!’这顿并不可口的饭菜却使我永远难忘。我问:‘文文,你今天什么这样能干?’她同答说:‘您照顾外婆的时候为啥不怕累、不怕脏呢?’我说:‘这是我们做晚辈的义务。’她说:‘对啊,我也应该这样的。’”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责任感是有价值取向的。孩子在接受价值观念时,首先是看教育者一一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否符合这些价值观。父母应该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浇灌孩子的责任心。3、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责任感是有价值取向的。它是与人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研究表明,初三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尚处于“初步认识实质,能上升到基本要求上加以认识”的水平;而高一开始,达到“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能提高到从社会道德风尚上加以分析”的水平的人数不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