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三亚市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发展分析课题负责人:赵一夫完成日期:2007.8-2008.8目录一、基本情况....................................1(一)经济总量与结构...............................1(二)人口结构与城镇化发展水平.....................2(三)从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供需水平.................3(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现状...5二、发展要求....................................7(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劳动力就业的发展要求.......7(二)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要求.......................8(三)“领先”与“率先”目标下劳动力就业的发展要求.10三、目标预测...................................11(一)城镇化的发展预测............................11(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预测....................12(三)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容量预测......14(四)劳动力转移的发展预测........................14四、措施建议...................................17(一)重要措施....................................17(二)若干建议....................................21(三)项目安排....................................25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三亚市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发展分析本课题以海南省三亚市为研究对象,对三亚市在全省领先消除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发展目标下的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城镇转移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推动三亚是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一、基本情况(一)经济总量与结构“十五”期间,三亚市经济总体水平有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12.5%,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4%,2005年完成7.31亿元。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也有明显的变化。2000年,三亚市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5.4%:9.8%:44.8%,2005年演变为29.0%:25.5%:45.5%,第二产业增长幅度较大。另外,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旅游总收入以年均20.9%的速度高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6%①。从近几十年来三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三亚市经济总量水平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总体而言,三亚目前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空间很大。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7-1三亚市第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①资料来源: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P2。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0-2005年,三亚市的产业结构变化,以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增长最为明显,第三产业也有小幅增长。进一步分析内部结构的增减变化发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分别是第二、第三产业总量及比重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和2007年,三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2%和19.0%,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其中,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3%和17.6%,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同样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5年前后出现了差异性变化。2005年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呈现波动变化特征;2005年之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均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快速上升趋势。趋势表明,三亚市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龙头带动的效应逐渐凸现出来。(二)人口结构与城镇化发展水平2000~2005年,三亚市的户籍人口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7千人左右,2005年达到51.2万人。2006~2007两年间,三亚的户籍人口出现快速增长势头,年平均增长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两年内增长的人数超过“十五”期间五年的人数增长。从三亚的人口增长结构来看,2000~2005年,三亚市城乡人口增长比率为5:2;2006年以后,城镇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趋势①。反映三亚城乡人口比例的城镇化率指标2005年为47.3%。2006年开始,三亚的城镇化率提升速度明显加快,一年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约1.7个百分点,超过“十五”期间5年的增长幅度。2007年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达到49.6%的水平。①注释:按照三亚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三亚统计年鉴》数据,2005年三亚51.2万总人口中包括了农垦人口。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47.3%45.1%46.3%47.3%47.1%47.2%49.0%49.6%42%43%44%45%46%47%48%49%5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份图7-2三亚市城镇化率的变化状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亚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了稳定的下降趋势,而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却有较大幅度的波动,相当多年份保持了高速增长,这与同期外来人口迁入造成的机械增长率较高有关。表7-1三亚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年份实际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198837.915.022.9198933.622.411.2199027.824.33.5199121.019.91.1199226.119.07.1199317.716.71.0199420.315.35.0199522.817.05.8199642.616.326.3199746.615.730.9199812.314.4-2.1199936.413.323.1200027.811.716.1200123.012.110.9200220.011.09.0200316.511.05.520047.39.6-2.320058.78.70.0数据来源:三亚市统计年鉴2006。(三)从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供需水平本报告中所采用的三亚市人口数据以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为主,其中劳动力(男性为18—60岁;女性为18—55岁)的估算比例采用了计划生育部门的统计比例。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76.3%78.8%73.5%81.1%68%70%72%74%76%78%80%82%全市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图7-3三亚市2007年各类人群中劳动力的比例分布依据这一比例估算,2007年三亚市55.1万总人口中,劳动力人数约为42万,其中,农村劳动力约为14.4万,占全社会总劳动力的34.2%。024681012141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图7-4三亚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动2000-2007年,三亚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增长幅度较小,基本保持在13万左右的水平;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增长较快,七年间增长了约4万从业人员,达到12.5万左右,基本与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持平;从近几年三亚市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减变化趋势判断,逐渐开始进入一个平缓、持续的增长阶段。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与农村劳动力人数进行对比,2005年三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6万人,至2007年,仍有约1.4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事实上,2004年以来,三亚通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过职业培训等方式每年转移出3千左右的农业劳动力,但由于“离乡不离土”的流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因此,无论就业统计,还是现实情况,农村劳动力本质上没有实现城镇化转移,仍是附属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另外,三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压力不仅仅在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劳动力剩余,还包括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项目建设征地引起的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一产从业比重47.3%二产从业比重7.5%三产从业比重45.2%图7-5三亚市200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007年三亚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仍明显偏高,距离国家小康社会标准(≤35%)还有较大距离。但三亚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在近几年呈跳跃式发展,因此有望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变产业从业结构,达到小康社会建设标准。通过计算,2005-2007年二、三产业的新增就业岗位约有1.7万左右,与同期1.5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相比,就业容量基本可以满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但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因为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可能出现供求两旺但吻合度较低、转移就业难度大的问题①。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由于旅游业用工要求的特殊性导致性别就业矛盾突出;旅游服务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年龄结构较低,高龄求职者就业难;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与职业需求吻合度不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现状①资料来源:三亚市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报告,三亚市就业局,2007年3月24日。5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城市经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重点反映在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1.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进程的关系,可以采用“城镇化偏差系数”②来反映,计算公式为:Ue=(△Pu/△Pa)(1)式中,△Pu为农村劳动力份额变动量,△Pa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变动额,Ue反映二者发展的协调程度,Ue越接近1,表示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进程越同步,Ue1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进程,Ue1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前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依据国际经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二者的发展进程基本同步(Ue基本等于1)。测算2000-2005年三亚的城镇化偏差系数得到:Ue=0.781,即城镇化进程超前于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进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速度没有跟上。换言之,目前三亚的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潜力还很大,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和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进程。进一步以海南平均情况与三亚进行测算对比,海南目前的城镇化偏差系数Ue=0.44。显然,三亚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程度还相对较低。2.城市经济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根据三亚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三亚市统计局,2000-2006年),以城市二、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表示城市经济规模,就业容量采用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考察三亚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就业容量的关系,采用二者的弹性计算来反映。数据为三亚市统计局公布的2000-2006年统计数据。就业容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E=(△X/X)/(△Y/Y)(2)式中,E为弹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