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二章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第一节传统经济体制形成逻辑体制形成的背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经济后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扭曲的宏观环境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投入品价格政策低工资政策低生活必需品价格政策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微观经营机制国有工业企业与人民公社产业结构失衡技术效率低下劳动激励不足一、采纳计划体制的动机•重工业和强国梦•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的工业化经验•依赖理论二、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意识形态层面:仿效前苏联•2、国际背景:朝鲜战争的爆发•3、中国屈辱的历史强烈希望赶超西方•4、政治基础: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崇高威望有助于建立全能的政府三、传统经济体制的绩效和影响•一、传统经济体制的绩效•1、最大程度动员了剩余资金2、提高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1、就业结构不合理2、资金利用率不高,工业生产效率低下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化不大•计划经济的实质:•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为单一的大工厂,由中央计划机关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计划配置资源的困难:•第一,为维持计划经济的运转,需要付出极高的信息成本。•第二,在国有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无法解决激励问题。•第三,计划经济缺乏效率,是同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本质紧密联系的,与生俱来,无法克服。•问题:•1、为什么众多的国家都把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当作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经济模式?•2、当这种体制建立起来以后,这些国家又或迟或早地提出了有必要对它进行改革?第二节中国经济改革的阶段与成就一、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1.商品经济.•(1)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总称,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的经济运行方式.计划经济是以计划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的经济运行方式.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因为只要有了商品的交换就有了市场和市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但并不等于就有了市场经济,只有在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时候,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二)计划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①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②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压力;③市场经济中经济信息是通过市场横向传递的;④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和各种经济联合体.⑤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还创造了企业。银行、股份公司等社会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的条件:一是不存在垄断;二是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2.市场缺陷与市场失灵:•①经济运行具有波动性;②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的调节失灵;③当存在外部经济或不经济时,市场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④对因规模经济极强而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市场也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⑤市场调节分配一定会造成收入分配上的贫富差别甚至两极分化。即市场配置资源在总体具有优势的前提下,也存在局限和失灵的地方。3.计划配置资源的优势:①有利于总供求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②计划经济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③计划经济可以合理的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这些优势的发挥需要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的管理体制。4.结论:•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它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关系,并非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关系。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自主的企业制度;•②平等的经济关系;•③完善的市场体系;•④间接化的宏观调控;•⑤法制化的经营管理。5.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三)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是现实的选择•1.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战后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国家则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走向有政府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3.结论: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又现实的选择(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①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②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各种经济行为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的划分、国民经济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等的总称。经济体制的内容:•(1)经济组织系统包括企业、联合体、区域合作组织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等经济组织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组织制度。(2)经济决策和管理系统•即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的权限与责任的划分及其相互制约的系统。从企业看主要是出资者的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的划分和他们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界定;就国民经济运行的管理看,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在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限、责任和利益的划分问题。(3)宏观经济的调控系统•它指的是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监督、调节和控制的系统。(4)经济利益的分配系统,包括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分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5)对外经济系统。即上述内容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延伸,主要包括对外经济政策、对外经济管理的制度、办法等。③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则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转功能。它的作用是使经济机体内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规律地按一定方向运转并发挥总体功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微观基础•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提供市场条件•③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二、经济转型的道路与战略•战略A(私有部门的有机发展战略)战略B(加速私有化战略)1)创造条件使私有部门生长1)尽可能快地消灭国有企业2)以出售为手段民营化2)采用认股权证形式无偿分配3)必须防止国有财产无偿分配3)更偏向于形成分散的所有权结构4)必须优先考虑能够产生核心4)不强调私有部门自下而上的发展所有者的企业出售方案和提升新生私有部门的地位。5)硬化对企业的预算约束,5)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会自动硬化强化金融纪律,确保市场经济预算约束,因而没有提出这样要求。的有效运行。(二)改革的不同目标模式•1、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苏联东欧模式)•2、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东亚模式)•3、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许多理论界人士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在市场上提供私用物品,过多的政府干预会妨碍市场的有效运作并且滋生腐败,因此最有效的经济模式是欧美的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1、改革启动和局部试点阶段1978,12---1984,10•2、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1984、4—1988、9三、中国经济改革的几个阶段•3、总结经验,整顿调整1988、9—1992年春•4、整体推进、重点突破1992年春---1997、9•5、全面推进、改革攻坚1997、9---2002,11•6、十六大以来,2002,1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6,十六大以来,2002,1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1.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2.由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3.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四、改革成就:中国经济三个巨变•讨论话题:•改革是渐进还是激进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改革是否已经渡过难关?第三节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反思一、中国改革的经验总结•(一)国外的观点•(二)国内的观点•(三)综合:六个结合二、对改革的反思•1、渐进改革的陷阱•2、改革过程中的几种力量•3、建立游戏规则•4、对中国模式的思考•讨论话题:•改革中的公正问题•利益调整,分享经济增长的成就•改革的代价•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模式:趋同还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