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1目录第一章中国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21.1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2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准则变迁阶段.....................................21.3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特点..........................................................61.4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影响因素..................................................91.5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方向........................................................11第二章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142.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其会计准则的发展..................142.2IASC的改组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162.3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172.4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202.5国际会计准则应用现状............................................................212.6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的特征分析................................................222.7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因........................................................252.8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272.9会计准则国际化中遇到的阻力................................................312.10对策及思考..............................................................................322第一章中国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中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与经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同步发展,并且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修正与完善。中国的会计准则正是在这一不断变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且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目标始终贯穿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1.1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运行方式、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等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使规范性的公司同益增多,公司规模同益扩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公司的管理经验越加丰富,管理理念越加新颖,企业管理逐渐过渡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的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财政部门作为会计规范的制定者,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会计实务的探索,并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会计工作经验,认真分析我国会计环境,充分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会计规范的基础上,为了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陆续根据现实经济情况的变化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形式需要,较好的满足了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规范化的要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也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值得研究的崭新课题。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需要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未来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参与国之一,如何在会计准则制定中争取主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此形势下,研究会计准则的历史变迁,发现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特点、规律,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可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1.2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会计准则变迁阶段本文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会计准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92-1998年,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第三阶段1999-2005年,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第四阶段2006至今,会计准则的3国际趋同阶段。1.2.1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1978年一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前)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大大降低,国家财政发生赤字。1969-1972年国家提出的以下放权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这种“盲目下放,加剧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状况;实行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包干,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制度,削弱了经济杠杆作用。这一阶段,首先恢复了十年动乱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并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如财政部1980年修订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81年先后制定发命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现代企业改革的进程,1985年和1992年分别制定发行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颁布《会计法》填补了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中的空白,在构建会计法律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阶段的会计准则变迁,是以苏式会计模板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触及计划经济模式的会计制度,但已经为后续的会计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2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20世纪末)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经济未来发展是继续走计划经济道路还是继续搞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对我国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以计划经济模式为特征的会计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现。1992年11月《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迁。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基本会计准则,它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框架。该准则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的企业,从而打通了不同行业与所有制企业会计规则的人为界限。随后,突破传统会计制度制定模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财政部41993年7月1日又组织实施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了原有的40多个行业会计准则。此后为真正实行会计准则,财政部会计司相继出台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R后事项》、《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点是,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模式,在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惯例,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改革,开创了国内企业实行适合商品经济会计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通过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在保留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采纳国际会计惯例,形成制度与准则并存的格局,会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同时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根本转变,完成了从由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1.2.3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1999-2005)这一时期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期问,还经历了我国加入wTO这一历史性事件。wT0J下在从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成一套国际竞争规则,这对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都产生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迫使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0年末,财政部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开始施行。2001年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开始实施。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2005年颁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会计体系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变为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随着国际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适应了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迎合了这一阶段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准则得到全面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国际化的趋势。1.2.4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底我国经济平稳过渡期结束,我国市场全面开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迫切要求建立满足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提升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财政部于2006年在原来17项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制定20余项新准则,建立起由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5本次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比以往更强调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这将对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至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架及其主要内容已基本确定,在框架结构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但鉴于国有企业等现实情况,我国会计准则还无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保持一致,不是“等同”而只能是“趋同”。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点是,以国际化方向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趋同”,在趋同中既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又考虑我国客观环境特点,试图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通过对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第一阶段是我国会计改革的初级阶段,虽然当时我国已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但对实务工作来讲,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会计核算几乎全部是按照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进行,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等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和方法的延续,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的价值管理和决策控制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发挥。然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我国会计改革的初级阶段中,我国会计理论界的良好学术氛围已初步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会计理念和方法已开始引入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为我国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从理论研究和思想传播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