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改进党的领导方法是紧迫任务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指出,研究和改进党的领导方法是一个大题目,内容很丰富,其中有五点特别重要:第一,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首先是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一要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二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归宿。三要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在科学决策和科学领导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第二,强化实践意识,坚持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贯彻决策的时候,都要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践,深入生活,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搞清楚事情的过程和脉络、现状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第三,强化全局意识,坚持统筹兼顾。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必须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首先要全面地看问题,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次,要辩证地看问题,以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待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协调发展。第四,强化执政意识,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领导工作中坚持科学执政的原则,就是一切领导活动都要按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进行,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领导工作建立在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在领导工作中坚持民主执政的原则,就是一切领导活动都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在领导工作中坚持依法执政的原则,就是一切领导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坚持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权力,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减少领导工作的随意性。第五,强化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看到中共已经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干部队伍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和创新领导方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必须自觉地从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努力实现发展思路创新、制度体制创新和其他各种创新。(摘自《光明日报》2006.4.6)如何实现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目标从中央提出地方党委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以来,省级党委领导班子职数配备一直是热点话题。《瞭望新闻周刊》获悉,目前已有河北、安徽、福建、宁夏、海南等省区党委副书记职数减少到三人,“一正三副”的模5式逐步形成。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省区的正副书记格局完全一致。可以说,“一正三副”模式为省级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中央强调,通过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常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进一步减少和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此次省级党委领导班子换届,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目标,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宋福范教授认为,总的目的就是要使换届后新产生的领导班子在以后的领导工作中便于协调、提高效率、减少内耗。有关调查显示,就全国范围来看,省级领导班子职数过多。一些地方省级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加起来40人左右。领导职数明显偏多导致分工过细、职责交叉和重叠,工作协调难度大,会议多、文件多、请示报告多,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领导职数多,到下级和基层检查指导工作的人就多,下级和基层迎来送往的负担必然加大,也不利于减少应酬、转变干部作风。同时,由于领导职数多,分工过细,管得过于具体,也直接影响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显而易见,领导机关职数和编制偏多,容易导致领导工作中滋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衙门作风,大大增加了执政成本。省级领导职数偏多还导致上行下效,使省级以下地方各级党政机构普遍存在着官多为患、人浮于事的问题。有的省直部门,处级以上干部竟占一半以上。减少副书记的职数的探索,有利于保证常委会行使它作为决策机构的职能。近年来,省级党委副书记的职数偏多,在常委会中几乎过半,以致书记办公会提交给常委会的工作议题,很容易在常委会上成为决策。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书记办公会实际上取代常委会的现象,不符合现行《党章》的有关规定。(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5期)改革以来第三次干部换血展开交流概念替代升贬三次领导干部大换血叶笃初表示“这次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地方各级党委的集中换届,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领导干部大换血。”前两次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要培养成千上万的接班人,并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拔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确立,选拔干部侧重在市场上敢闯敢干,能带来GDP最大化的官员。不同的时代背景形成不同的干部选拔标准。一位长期负责党的组织工作的中央领导人在4月浙江考察时表示,当前抓好党的各项工作最终落脚点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近期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今明两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下称“文件”)也强调,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效作为考核干部政绩、评价干部的基本标准。对此,叶笃初解读道,促进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选拔干部时要综合更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需要考虑候选干部人气指数和支持比例、环境保护等等。数字化要求在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中,除了提出新的选拔标准外,还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数字化要求。文件强调,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共四个要点:精简领导班子职数,省级党委常委职数一般为11-13人,西藏、青海、新疆可以14-15人;6减少副书记职数,除兼任政府正职的副书记之外,一般可设1名专职副书记;扩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党委常委和政府副职可交叉任职2-3名;规范任职年龄,省委书记、政府正职副书记为65岁,纪委书记为63岁,其他为60岁。在提名上述三类任职人员时,如果年龄分别已经是63、61、58,则一般不列入提拔行列。此外,在干部年轻化方面,换届时要达到:省级党委班子中50岁以下的要有3名,45岁左右的要1名。“交流”替代“升贬”3-4月,叶笃初走访了四川、广东、湖北、福建、山东、浙江等地,与当地干部进行了多层次交流,明显感受到了现在地方换届有了“参与、透明、民主、监督,”这八个字的氛围。叶笃初还发现,此次集中换届实际对党的组织能力,干部队伍建设能力,干部权力的任命和监督能力具有全面推进作用。他认为,过去任免干部是“上去了”和“下来了”,而现在的概念是交流,由于所有干部不是终身,为了人尽其才,实行干部交流。交流的意义在于增加领导干部知识和能力的多面性,东部干部到西部交流,少数民族干部去非少数民族地方交流,省里干部到市里任职进行交流或反之,在交流过程中实现领导班子的结构优化。中组部2006年工作要点还明确,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要注意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选拔优秀人才。(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6.5.10)中共领导与决策体制需要改革避免权力集中王勇兵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发展中共党内民主,需要改革中共领导与决策体制。文章说,中共领导与决策体制是党内最重要制度和权力运行机制的载体,邓小平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着重讲了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是领导体制的最大弊病,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依法行政的加强,权力过于集中的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一把手”集权问题。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正确处理“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和“全委会”的关系。中共十六大以来,地方组织在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1、取消县市区党委常委会试点。1988年,浙江台州椒江区配合党代会常任制改革,取消了党委常委会,实行委员会制。2004年,湖北罗田县在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同时,也取消了县委常委会,实行县委委员会制,没有常委,县委委员为15人。取消常委会,减少了领导层级和环节,避免了常委会代替全委会决策,有利于发挥全委会的作用。2、取消县市区书记办公会试点。2003年,成都市新都区取消了区委书记办公会,2005年8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发文要求逐步取消县市区书记办公会。3、实行票决制。表决方式对于会议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口头和举手的表决方式往往影响与会者的意志表达。十六大以来,对重要领导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逐步在地方党委推行,2004年,《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7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对重要干部任免票决制进行了详细规定。目前,票决制适用范围只限定在重要干部任免,“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实行票决制已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客观要求。(摘自《学习时报》第335期王勇兵)关键是提高抓落实的能力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地方党委来讲,执行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现在,市、县、乡、村缺的不是大政方针,而是对大政方针的准确理解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缺的不是安排部署和工作思路,而是实施思路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行动;缺的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深入具体地开展工作。提高基层执行力,首先要做到政令畅通、科学决策。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地方党组织要做到政令畅通、科学决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制定决策,注重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群众利益制定决策,一切工作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最高标准,真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决策,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开放、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负担最轻、秩序最好、办事最快、信誉最高、纳税人最满意”的发展环境,以环境促发展。加强执行力建设,提升执行力水平,就地方党委来讲,就是要努力尽善尽美地完成承担的各项工作,最终达到“三个满意”:让上级满意,让社会各界和同级各部门满意,让广大群众满意。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抓住细节责任到人。善于从具体工作抓起,从工作的具体环节抓起,以具体求深入,以具体促落实,以具体求实效。雷厉风行提高效能。对看准的事说干就干,干就干出样子,干出成效。提高执行力,既要靠人格的力量,更要靠制度的约束,健全、完善一套长效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创新了四项制度。一是创新干部选任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采取先定原则后选人、严把考察提名关、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全委会票决制等办法选拔任用干部,形成了“要过领导关,先过群众关;要过群众关,先过工作关”和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正确用人导向。二是创新干部培训教育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岗位技能,使执行力成为各级干部的基本功和必备素质。三是创新行政管理流程。通过提高行政决策的群众参与度,弱审批、抓监管、重服务,建立质量认证体系等措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