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各年龄段建构发展特点年龄建构特点建构技能具体说明小班(2-3.5岁)能用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基本技能构建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1、堆高、平铺和重复是幼儿早期建构的突出特征。观察表明,2-3岁幼儿在接触积木一个月后就能“堆高”和“平铺”。2、围合是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地包围在里面。“围合”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他需要幼儿有空间意识,幼儿的许多建构活动多可以因为“围合”技能的掌握而逐渐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3、加宽即在原有的搭建结构上重复运用该技能使之变宽。4、延长中班(3.5-5岁)学会运用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等技能建构稍复杂的物体形象。1、架空、穿、搓。“架空”是用一块积木盖在相互有一定距离的两块积木上使之连接在一起。2、插接、镶嵌。建构游戏中搭建台阶、滑梯、长城等经常用到这两种建构技能。3、排列、组合。4、模式。在建构游戏中出现“模式”建构技能标示着幼儿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同或相似)的发现。比如颜色模式,在搭建过程中按颜色规律排列。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注意建构物的平衡、对称和型式的装饰。5、表征(替代物)。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利用建构物开始象征性游戏,开始出现有意识的给建筑物命名的倾向。4-5岁幼儿往往是在建构前就宣布自己建构的物品名字,表明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的提高。随着建构技能的掌握,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建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利用建构物开始象征性游戏的现象增多。大班(5-6岁)综合运用编织、粘合等各种建构技能搭建较复杂、匀称、精细的物体形象。1、编织、黏合。大班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技能搭建复杂、匀称、精细的物体形象。2、为游戏而建构。在这一时期,幼儿将建构物变成现实建构物的复制或模拟,变成他们随回忆和保存的经验的象征。3、此外,还有与其他辅助材料进行排列、组合、拼搭、垒高、穿套等建构技能的学习,老师们可以在与孩子们的共同实践搭建中去揣摩方法。幼儿各年龄段美术发展特点年龄发展时期具体特点及说明小班(1.5-4岁)涂鸦期:幼儿喜欢拿他们接触到的工具如树枝、蜡笔等在能留下痕迹的平面上又涂又画这就是涂鸦现象。孩子涂鸦的线条有四种: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涂鸦期的突出特点是孩子没有绘画的目的,以游戏的形式随意进行划线活动。划出的线条轻淡、零乱、不成形,只是孩子一时的兴趣,或者是一种发泄、或者是一种冲动的表现,不代表任何事物。从四种线条可以体现孩子手的动作的控制的渐进发展。起初幼儿大多是无意识的,一段时间后便成了有意识的涂鸦行为。在反复涂划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关注所划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象,于是重复这些形状,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这就逐渐进入了新的时期。中班(4-5岁)象征期是一个过度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刚刚开始尝试利用他在涂鸦期掌握的图形表现经验。幼儿的表现动机和信心还很脆弱,对成人的反映也很敏感,如果尝试比较成功,他们会树立起艺术表现的信心。因此,成人在分析孩子这一时期的作品时,切忌用习惯的眼光去评判,更不要挑剔孩子画中那些不合常规的地方。象征期幼儿的构思一般是偶然的和不稳定的,往往是涂着涂着才发现自己涂划的动作痕迹与某物的外形相似,才想起要画这一物体,这就是先动笔后构思。由于目的性不强,幼儿绘画的内容很容易转移,画着画着突然就不画了,转画别的东西,这说明幼儿只进行了局部构思而不能进行全面完整的构思。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所能运用的形状比较简单,可塑性强,形象含义不稳定,容易变异,形状的组合稍一变动就可以构成新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一形多义。大班(5-7岁)概念期也叫形象期。进入概念期的幼儿,其绘画的构思比以前要稳定得多,他可以在动手之前想好画的主题,画完后还能清楚地讲出他的想法和理由。这一时期幼儿仍然是用简单的形状(比如直线、圆形、方行、三角形等)组成各种复杂图象,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孩子开始学习画轮廓线的画法,将形象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在构图方面,幼儿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形象数量的增加——画面形象排列方式的变化(从零乱式、垂直式、并列散点式、多层并列式、遮挡式)——形象主次关系的发展(罗列形象、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形象背景与主体、形成特定环境)——绘画情节的变化(无活动、独立活动、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动作);在设色方面,幼儿不再依照自己的情感设色,开始使用固有色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愿,涂色的水平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较大一点的幼儿,还喜欢尝试用多种不同的美术工具材料作画。幼儿各年龄段泥塑发展特点年龄泥塑特点具体说明小班(2-3.5岁)这一时期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但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中班(3.5-5岁)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在中班后期,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但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大班(5-6岁)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泥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大班后期,经过成人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成人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