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鹏芳:人物与改革的教学操作ppt-高中历史选修课的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束鹏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风骚余韵潮起潮落——《人物》与《改革》的历史理解与教学解说江苏镇江束鹏芳对历史选修课程基本特性的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这里,明确地界定了历史选修课程的培养功能和开设要求,特别强调了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体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类型”的特性要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关注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更体现历史课程的人文色彩更注重历史课程的生活特性;选择性、自主性,因而个性化;教学方式上的对话、探究和问题意识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等6个专题22个人物。所选人物体现着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的结合,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领域。所选人物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与思想,表达了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历史人物的生命进程与独特个性。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三维目标其课程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事无巨细地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个人生活,而是借此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立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它们既可以视为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适当延伸,又可以视为人物评述模块的模块特色。这样的目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似乎很一般、很机械、很口号,但是沉淀为教师的自觉的课堂意识,命题意识,尤其是转换为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沉淀为学生的历史智慧就显得很不容易。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1.理清与必修的关系:在6个选修模块中,与必修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物》其次是《改革》。其关联性大体分为两种。其一,必修模块的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涉及的人物。例如秦始皇、孔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牛顿和爱因斯坦等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必修侧重于介绍他们对人类政治和文化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引领和促成作用。其二,必修模块的课程标准没有涉及,但个别版本的教科书在围绕“内容标准”概述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或文化现象时,往往有所提及。例如亚里斯多德或柏拉图之于“西方人文精神”、康熙帝之于“军机处的设置”、华盛顿之于“1787年宪法”、李四光之于“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等。他们是因为“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在必修模块的历史天地里晃动了一下。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是必修课程基本没有涉及的,克伦威尔、拿破仑、唐太宗等人至多在必修课程里找到他们活动的历史背景,而甘地、凯末尔、詹天佑等人却是连背景性框架都找不到的,是孤悬于必修课程之外的独立的内容。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1.理清与必修的关系:因此,必修部分提及的人物要在选修模块里获得必要的“人”的铺展,彰显人物活动的叙事性和人物评说的分析性,凸现人物的厚度。选修模块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则在必修模块里获得他们从事历史创造的活动舞台,显示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演进史上的地位。如果说必修课程涉及的人物是相对抽象的“节点”,那么选修课程撷取的人物则是比较多维的“体面”,它们是彼此映带、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整体,以此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选修课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和“个性化”。历史教学中实施《人物评说》,要理清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彼此勾连、“点”“面”结合,作出必要的整合。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2.确立标准要求(以古代政治家为例)1.了解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知道秦始皇建立专制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主要史实;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4.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改善民族关系等;5.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6.体会到纳谏与用贤及其帝王个人生活观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7.列举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或进行的斗争:平定三藩、进军台湾、平定准葛尔部、抗击沙俄等;8.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3.明确概念与结论(以“秦始皇”为例)兼并六国: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民族分野消失;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兼并路径;意义。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过: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徭役繁重;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4.充分的叙事,适切的评述:爱因斯坦[了解成就]教师用如下一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一百年前,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却揭示了深深隐藏在宇宙细节中的共性,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它的发现者竟是年仅26岁的专利局小职员,他是谁?这个公式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当学生说出了人物和公式后,就由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谈谈相对论和光子论的含义,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这一理论发现的价值。然后就转向“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够提出如此伟大的理论?”这一问题探讨。[了解人物]爱因斯坦创立科学理论的原因探讨,必然会涉及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个人的天赋与生活经历、刻苦学习与勤奋实验等诸多因素,这里的每一个因素都可以引出一则或几则故事,从而使理性概括与史实叙述相互映衬。这里的每一个因素,其实也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动态生成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表述的机遇,进行有机渗透。基于原因探讨中的史实铺陈和因素概括,教师再从“人物”的视角,归纳塑造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形象,在这一“塑造”形象的过程中适当出示有关爱因斯坦的图片。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4.充分的叙事,适切的评述:爱因斯坦[评价与发现]一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历史趋势,从科学创造、社会活动等方面评价爱因斯坦;二是运用爱因斯坦的一些信件或讲演的材料,评述爱因斯坦科学与人文融通的精神品质。[人物拼贴]首先,同学间彼此传递一下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既丰富爱因斯坦其人的形象,又是学习上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其次着意爱因斯坦和牛顿晚年生活图景的对比与拼贴,既使学生看到科学发展道路上两座遥相呼应的里程碑,又激发学生的生命思索:人应该怎样生活?例举的教学内容蕴含了与爱因斯坦相关的具体的课程目标,显示了上文提出的教材重组的思路,其教学路径还彰显了充分叙事、强调评说、感悟生命的《人物评述》的教学特征,其中评价视角、思维能力又在“评说”中占到了较大的比重,爱因斯坦作为被讲述的人物,也趋向于“讲透”的境地了。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5.扩开教学视野:拿破仑是军事巨人、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却是道德侏儒。首先是他的投机性,曾经是死硬的科(西嘉)独分子,在发现“科独”无望就投身革命回归大陆,攀上了罗伯斯庇尔,当罗上了断头台后,他进入监狱,但他很快忏悔投身巴黎新贵,然后获释并且拿到指挥驻意法军的指挥权。其次他的欺诈性,他进军开罗以后,宣称自己的军队改信伊斯兰教,然而他的军队不可能遵守伊斯兰教的禁酒和施割礼的规矩,其军队在开罗街头纵情声色毫无顾忌,引发反抗。在动用大炮镇压以后,拿破仑昂首策马进入清真寺,这是对伊斯兰教的挑衅。再次他是野心勃勃的暴君。法军攻占雅法以后,面对三千土耳其战俘,他的选择是:送回开罗?浪费人力,提供食物?简直笑话,放过他们?天方夜谭。于是用刺刀而不是用子弹屠杀了这些战俘,法军整整化了三天时间才解决问题。而当法军士兵染上瘟疫以后,他令药剂师在半夜里配制毒药以解决这些染病的自己的士兵。颇有宋江杀李逵的味道。他的欺骗和虚荣还体现在当征服埃及行将失败之际,他却逃避这一事实,给副手克莱贝留了一便笺“为已上船,即将永远离开埃及回到祖国,这里就交给你了。只身回到巴黎,发动雾月政变,让人作画,宣传其远征的光荣,把自己打扮成亚历山大的模样,驾马车征服埃及。事实上,一年以后驻埃法军便败于英军,退出埃及,但其失败却似乎与拿破仑无关。所以一位美国史学家对这一历史的形容是”简直无耻。历史人物的评述作为课堂教学来说是多维的。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5.扩开教学视野孙中山的真民主: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位来总统府找他,他马上接见,老者见面就磕头,他迅速将其扶起并握手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家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谈话后,他亲自将老人送出总统府。老人说,今天为总算见到民主了。1912年4月他卸任后到福州考察建设事业,船抵马尾时,他看到欢迎的人群和水面上的大小船只都闪动着欢迎孙大总统和孙大总统万岁的纸旗和布条,他对上船迎候的都督孙道仁说:就是总统退了位就是平民了,怎么还称大总统?再说什么万岁,那是封建皇帝的强迫,我们为了反抗万岁,多少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血,才取得消灭清王朝的胜利,为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封建王朝的称呼。在撤走以后,他才欣然上岸。孙中山的公仆意识与他的基督教传统是密切相关的。他曾经援引《马太福音》耶稣的教导:你们中间谁愿意为大,就必做你们的佣人;谁愿意为首,就必做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他说:我不属于教堂的基督徒,但属于耶稣的基督教徒。临终前一日,孙中山自证他是基督徒:我是基督徒,上帝派为为我国人民去同罪恶奋斗,耶稣是革命家,我也一样。他的确活出了基督的样式:既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为民服务、为民牺牲的“公仆”。《人物评述》需要细节佐证,需要在政治业绩的评述之外,更添生活品质道德品格的评述。关于《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开拓教学视野:列宁和他的十月革命之于俄国社会的转向1905年俄国发生革命,沙皇在镇压同时允许成立民选的协商机构,于是出现了群众自发选举产生的“苏维埃”,这一机构在左派激进力量的主导下拒绝与政府协商,自上而下的变革良机失去了。但是沙皇颁布了《国家杜马宪章》,成了革命“遗嘱”的不自觉的执行者。俄罗斯在专制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从05到17年杜马成了革命党演练的场所和母体。俄国参加一战则为革命提供了土壤。反战士兵自发的二月革命发生时,布所有重要人物都不在首都,而且在这之前布还是只有2万多人的分散在150个组织里的政治侨民党。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也自甘“临时看守”的角色(它换了六届政府)等待正式的民选,苏维埃中间则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主张暴力革命的布党人员,苏维埃也在任期制的流水席式的改选中,变得士兵越来越多,士兵(实际是农民)反战和极端反战的布一致起来,布在十月革命前控制了苏维埃,也掌握了大部分士兵。那种“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垮台,与交战国的士兵举行联欢”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似乎有些荒唐的口号,加剧了战争的失败和社会的无序。列宁正是依靠这些反战士兵和无序推翻了本来已经准备交班的最后一届临时政府。期待召开立宪会议的多数俄国人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年底的由布主持的立宪会议选举,社会革命党获得绝对多数,列宁在18年1月派兵驱散了立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