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训具体目标在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我校实际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具体的研训目标:(1)新入职教师:完成基本教育思想、基本教育理论、基本教学技巧的研训,上好过关课,撰写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教学故事、总结或论文等,做学习型、反思性教师;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2)合格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基本教育理论的高度去再认、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撰写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总结或论文等,自觉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3)骨干教师:结合当前课改理论完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自我建构,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上好公开课、示范课,撰写较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教育教学总结或论文等,发挥辐射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4)学科带头人: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基本教育理论的高度去再认、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研读教育教学专著1本,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上好研究课1节,撰写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总结或论文等1篇,自觉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科研型教师转型;带徒1至2位,发挥辐射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研修课程。几年来,我们从“为了每一个教师更好的发展”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出发,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立足教师岗位,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易操作、有实效的校本研训模式。1、专家引领式。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一是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2003学年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教研室的专家;浙江省教育学院的教授;嘉兴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嘉兴市教科所的领导;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来校作指导,共计17次。学校特别邀请浙江省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牵线引领,重点培养四位教师成长。二是组织教学骨干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这些途径,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一学年外出学习不少于一次,并提出“三个一”的管理办法。凡是外出参加培训进修的教师,必需作一次专题性讲座;上一堂相关的课;写一篇培训体会。2、交流互动式。以往的教学是“灌输式”的,以往的教师受训也是“灌输式”的。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课堂教学研讨,总是一个人唱主角,众人当听众。2002年起,我们改变了这种纯集中受训的模式,试着进行“学术沙龙”式的互动交流。这类型的校本研训,首先由学校确定研训主题,研训主题可以是据某一个话题进行研讨,也可以是对某一堂课进行设计或是评价。参训教师围绕专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或是进行专题内容设计。然后是组织参训教师进行交流,每次研训的主持人轮流。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主动交流参与;同时要求人人动脑,人人动口,在交流中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长处。这类校本研训适合小范围内开展,不适于全体教师参加。但对全体教师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教师的成长应该是主动的,自觉的行为。3、课题牵动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构筑务实而有效的教育科研“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将教育科研有机地融入学校发展的机制之中,以点带面,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是我校在校本研训上的又一举措。学校教科室根据市教科所提供的课题指南,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菜单”,了解教改动态。积极发挥教研组的特色,各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在充分调查的基础,找准本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确定一个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和实践活动,把教研活动、自主式培训重点和日常教学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校本研训活动的能效度。鼓励教师将研究的专题进行市极课题的申报,如果未立项,作为校极课题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进行方案的修改,调整,准备下一年再申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们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4、合作探究式。结合我校青年教师多、“瓶颈现象”的特点,2003年,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式小组”、“学科研究小组”。“青年教师研究式小组”共13人,每月活动一次,每月都有活动主题。2003年第二学期,我们安排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武”,具体内容包括说课、上课、评课。三月份要求每位青年教师结合自己参赛的一课进行十分钟的说课;四月份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武,并要求青年教师互相听参赛课;五月份选择其中的一堂课进行评课。每个单项设前六名,综合得分前三名的被评为校级“教坛新秀”。“学科研究小组”共16人,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以4人为一组成立合作小组,不定期安排研究活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促进“人文型、思考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名师发展。为了使广大教师迅速地成长,在以往学校教师与教师“一帮一”结对的基础上,今年学校隆重推出“导师”制。所谓导师制,即请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及嘉兴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海宁市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并分别与二位教师结对,这二位教师分别代表教师中的两个层面——最有潜力、有希望的。从而组成三人小组,学校为此组成了十三个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在学校领导、教学骨干的带领下,或学习、或探讨、或听课、或调研等,活动不拘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确实体现了“快、活、灵”的特点。5、主题生成式。主题生成式是指选择一个为教师关心的或是困惑的主题作为研训的内容,这样的主题往往直接来源于教学之中,是在教师的教学中生成的。确定主题后明确培训目标,设定培训对象,选择培训方法。例2003年的第二学期,我们确定了三个主题,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又针对性地对部分教师进行研训。一是开展新课程的叙事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进行了“教育叙事研究”的专题学习,强调在新课程教学中让教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谈自己切身的体验感受,写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教育反思,以“实事”来“求是”。引导教师立足于课堂的教育实践,描述真实的教育情景,进行自觉深入的反思,促进课改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教学案例研究。“让教师在案例中成长”是我校研训中的又一专题,片断分析、全息分析、课堂实录、教学随笔充斥着我们老师的教学生活,一学期学校教科室已收集整理教师案例300多篇,每一篇都反映了我们学校教师对新课程研究的体验与感悟,并画出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足迹。三是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专题月。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主题,教导处统一安排三个活动专题:三月:市级以上课堂教学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共有36位教师上了研讨课。四月:三年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月”,13位青年教师上了评比课。五月: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月”,同时我们邀请了新课程实施年级的家长到校听课,让家长也走进新课程。6、自主反思式。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在校本研训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的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反思。首先是由教导处负责,帮助教师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资源、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风格为依据,勇于实践,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启发式、发现式教学,多开展讨论型、实践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会独立思考,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其次是作了一些量化、细化的工作。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抓住锻炼机会,认真上好每堂教学研讨课,40周岁以下每学期不少于2节,(三年期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3节)40周岁以上到离退休五年每学期不少于1节,鼓励老教师上教研课,传经送宝。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亮点或是出现的问题等以教学随笔的形式写下来,一学期不少于8篇(三年期青年教师不少于12篇)。自主反思式强调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反省,自主审察,自主合作,而且要贯穿于“备课——上课——评课”之中。每位教师除了认真上好研讨课外,要认真听教学研讨课,要求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8节,教导每学期不少于40节,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6节(三年期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4节),在听课的过各中,积极思考,作出听课评价。7、课程开发式。百年的校园文化积淀,别具一格的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再加上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组织学校中的骨干教师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对教师的一种信任,也是给教师提供一种研训的机会。一是传统体育创新化。我校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国家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集体。从学校体育资源出发,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入手,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编写了校本教材《快乐体育》,共三册,《家庭篇》,《活动篇》,《游戏篇》。二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我校是全国红旗大队,少先队工作成绩显著,新课程实施后班队活动课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发挥少先队阵地作用?在领导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把在我校具有十年历史的雏鹰争章活动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全体辅导员的努力下,一本饱含着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雏鹰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三是学校文化本土化。“紫微”是我们学校的,更是海宁的,把握传统文化的命脉,挖掘紫微文化的内涵,将地方文化、学校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之中,培养学生从小爱学校、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紫微文化》课程的目标。评价考核以学分制为载体,设计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努力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更加明确,形式更加灵活,措施更加扎实,以实现在师德建设领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强化教育责任,在教育前沿领域提高理论素养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素养、达到理论体系的自我建构,在课堂教学研究领域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科与跨学科专业领域提高学科和学科整合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在班主任管理领域加强管理技巧培训,在教育技术与工具领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整合学科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培训内容自主选择,倡导个性,开展“学校开列菜单,教师自选套餐”的个性化培训方式,培训菜单分为主粮和杂粮两大系列,教师可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培训或自学,以学分制为载体,设计制订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努力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扎实;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分层研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组织了三个不同层面的研修班——求实班、创新班、奋进班,充分发掘校内教师的教育资源,形成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学习氛围;培训形式贴近实践,灵活多样,除一些传统的形式外,还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了辩论会、读书会、讨论会、课题研究、论文答辩会、外出学习汇报会等多种形式,同时我们还创立了《成长》作为教师观点碰撞、学术争鸣、经验介绍、思想交流的载体;培训机制逐步完善,凸线服务功能,教师专业成长中心牵头落实责任、明确分工,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服务,包括提供机会、保证时间、空间、落实经费及后勤保障,积极探索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21世纪初叶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最主要的任务。现在,基础教育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要求,是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要求。根据学校特点,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的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