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型態與生產管理目標ProductionSystemandProductionManagementGoals‧生管供需處生管部襄理/楊豔盛《Abstract》Toproduceistocombinematerialsandcreateatangibleitemorprovideintangibleservice,thusfulfillingconsumerneeds.Mostfactoriesmanufactureineitheroneoftwoproductionsystems:continuousproductionorintermittentproduction.Theobjectiveofproductionmanagementistoimproveefficiency.Fiveproductionmanagementgoalsare(1)providequalityproducts,(2)producewiththelowestpossiblecost,(3)finishontime,(4)achievehighassetturnover,and(5)satisfycustomerneeds.前言一、何謂生產:生產的意義係指將一切的生產所需要的資源組合起來,製作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勞務,用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換言之,這種將生產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加以組合後,轉換成產品或勞務的產出(Output)就叫做生產。生產過程(參考圖一)中,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叫做生產因素。通常生產所需要的生產因素主要有下列數項:(1)土地(2)勞工(3)資本(4)資材(原料及物料)投入→生產因素→轉換過程→產出→產品或勞務二、生產管理的意義:由投入之資源轉換為產出之產品,其間所經歷的生產過程有好有壞,其生產效率有高低之分。想要將低的生產效率轉變成高的生產效率,便需要有一套妥善的管理方法。這種將生產過程加以管理,使生產效率提高的方法,稱之生產管理(ProductionManagement)。生產管理之任務在提高生產效率,而生產效率應以下列公式表示:生產效率=產出/投入勞工的生產效率=產出/勞工的投入資本的生產效率=產出/資本的投入因此生產管理要使生產效率提高,必須注意下列各事項:(1)設法瞭解各種生產所需要之投入資源,並以最低價格獲取品質優良的各項投入資源。(2)產品之品質設計應使產品的獲利最高。如(圖二)所表示,產品之品質設計應QA水準,如此產品獲利最高。若產品之品質設計在QB或QC則產品的獲利降低。(3)設法降低原物料之存量,減少勞工在工作期間之休閒,並對資本與土地善加利用。(4)設立最佳生產過程,縮短物料搬運時間,減少物料搬運成本。(5)產品的品質、數量與交期都應合乎客戶的要求。品質不合乎客戶要求的不良品,容易遭到客戶退貨、要求賠償、再修理或毀壞商譽、喪失客戶等損失。◎生產型態一、連續生產與間歇生產:一般工廠的生產方法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型態:連續生產(ContinuousProduction)與間歇生產(IntermittentProduction)。所謂連續生產係指在工廠之一端將原料投入之後,依照其製造程序,經過連續不斷的製造過程,最後產品在工廠另一端產出的生產方式。在連續生產下,產品品質穩定,生產設備固定,製造程序不變,產品設計經過標準化。例如汽車之製造、化學工業品之製造係屬於連續生產。所謂間歇生產係指一次機器的籌備(Set-Up)其使用時間十分短暫。若要製造下一批的訂貨,機器就得重新再籌備。二、連續生產之特性:連續生產之特性有下列幾點:(1)產品設計經過標準化,產品品質穩定。(2)連續生產為存貨生產(Make-to-StockProduction),其產量較大。(3)工廠裡的機器,差不多全是專門用機器(Special-PurposeMachines),即多為單一用途的機器(Single-PurposeMachines)。(4)生產線上的平衡,對連續生產相當重要。(5)對產量而言,原料之存量較少。(6)由於生產係為連續性,故對產量而言,在製品之存量較少。(7)在連續生產裡通常很少需要工作指導單(JobInstructions),因為在最初工作指導單機出後,工作一直很少改變。(8)物料在廠內多用輸送帶(Conveyors)運送,運送速度迅速。(9)連續生產常為產品管制之製造(Product-ControlledManufacturing)。此需要連續操作的機器均並排在一起,相鄰的操作與機器可完全不相同。機器均依產品所需要之操作次序而放置。(10)在連續生產之工廠內部,機器密排成列,故只需要中等或較狹的通道以及較少的蓄存空間。頭上及天花板之空間多被運送帶利用。(11)在連續生產之下,操作工與領班所需要的技術較在間歇生產下操作工與領班的技術為低。三、連續生產之優劣:連續生產之優點有下列數項:(1)單位產品的製造費用與直接人工成本較低。(2)產品標準化後容易大量製造,且產品成本低廉。(3)在製品的存量低。(4)操作較單純,管理工作較簡易。連續生產亦有缺點,其缺點如下:(1)缺乏伸縮性:若產品樣式改變,生產方法改變,操作法變更,機器型式改變,則生產線會發生可觀的紊亂。(2)任何一種工作發生停頓,一大堆的機器也要被迫跟著停頓,引起重大損失,這些損失包括下列幾項:人工、機器空閒、原物料之耗損、在製品之損耗、市場營運之損失:交貨延期客戶要求賠償,甚而失去一筆交易。(3)設備費用奇高,若市場發生變化,產品滯銷,則公司將面臨倒閉的危險。(4)對顧客的需要有較準確的預測。(5)要增加產量唯有藉延長工作時間來提高產量。四、間歇生產之特性:間歇生產之特性有下列幾點:(1)產品設計沒有標準化,產品品質變化較大。(2)間歇生產常為(不總是)客戶之訂貨生產(Make-to-OrderProduction)產量較少。(3)工廠裡的機器多為通用機器(General-PurposeMachines),非專門用之機器(Special-PurposeMachines)。(4)生產線上的平衡對間歇生產不很重要。機器上之負荷量視訂單而定,常發現某種機器工作時間較另種機器多,可能某單位需要加班,其他單位卻要減少工作時間。(5)對產量而言,原料及在製品之存量較多。(6)在間歇生產之下,每批工作均要有工作指導單,故在間歇生產之下需要許多工作指導單。(7)在間歇生產下,材料在工廠內之移動相當緩慢,材料進入第一個操作單位後,必須拖延多日才能製成產品,間歇生產之材料運送,原則上多用小車輛,輸送帶通常甚少採用。(8)間歇生產常稱為「程序管制」的製造,同類的機器或做同樣工作的機器,時常放置在一起。(9)間歇生產要有較寬的通道,較多的蓄存空間,以利小車輀之行駛及材料的儲存。(10)在間歇生產下操作工或領班所需要的技術較連續生產下操作工或領班所需要之技術為高。五、間歇生產之優劣:間歇生產之優點有下列幾點:(1)伸縮性大,因機器係為通用的機器,產品樣式或生產操作方法一經改變,生產線一經調整即可應付。(2)若機器發生故障,生產發生延遲或有其他事情干擾,對生產之影響不大,前後之訂貨可以挪移。(3)設備費用低,若市場發生變化,則損失輕微。(4)生產只賴訂單,故市場預測之準確性影響較小。間歇生產亦有缺點其缺點如下:(1)單位產品的製造費用與直接人工成本較高昂。(2)在製品之存量較多。(3)工作複雜,需要許多工作指導單(JobInstructions),同時需要較多之抄寫工作。(4)管理工作較煩雜。◎生產管理目標生產在製造產品,而生產管理在製造可用的、理想的、經濟的產品,其目標有下列五項:(1)合乎品質水準。(2)可能最低的成本。(3)在一定的期限內完工。(4)使資產的週轉數最大。(5)滿足顧客。一、合乎品質水準:產品之品質應由營業部門、產品設計部門與產品製造部門共同商討然後加以確定產品的規格。在產品製造過程中,時時應留心,使製造出來的產品,不得超出既定的產品規格。二、可能最低的成本:利潤是收益減掉成本的差額,因此降低成本是提高利潤的法寶。生產管理目標之一在於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準而盡量提高利潤水準,製成品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與製造費用。生產管理的目標之一在於設法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與製造費用,進而提高企業之利潤水準。三、在一定期限之內完工:一批產品之製造應有完工的時候,換句話說,一批產品應有完工的期限。生產管理目標之一在於督促生產之進度,使所有的產品在一定的期限完工。若產品不能夠在一定期限完工,企業會蒙受損失。因此產品之製造日程應事先加以安排,然後按照安排的日程之工作進度加以嚴格的管制與跟催。四、使資產的週轉數最大:所謂某種資產之週轉數係指銷貨額除以某種資產而得到的商數,較重要的資產週轉數有:(1)總資產週轉數=銷貨/(期初總資產+期末總資產)÷2(2)固定資產週轉數=銷貨/(期初固定資產+期末固定資產)÷2(3)存貨週轉數=銷貨成本/(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資產的週轉數大表示資產的生產效率高,資產之收益能力大。故資產之週轉數可以作為考核生產活動好壞的標準。生產管理目標之一在使資產的週轉數盡可能最大,在總資產不變之下增加銷貨以增加總資產週轉數。在現有的固定資產下,增加銷貨使固定資產週轉數增加;實施存量管制以維持可能最低的存量水準以增加存貨週轉數。五、滿足顧客:製造出來的產品最主要是要能賣得出去,賣不出去的產品徒然浪費工廠的資源,產品是否能賣得出去,關鍵在於製造出來的產品是否能滿足顧客的需求。產品若要滿足顧客的要求,生產者必須從產品設計、採購、製造到銷貨處處嚴格要求。近年來,由於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動的影響,本廠面臨到產品低價格、高品質、多品種、少量化的外界競爭,公司求變及採取具體的因應措施已迫在當前,其中提高生產績效與降低成本成為管理的重點,由於本廠是屬於多種少量的生產方式,其作業內容經常彈性變動,工作必須在全員的同心協力下完成,因此生管人員在工作方向上必須適時調整,透過自我訓練,增強整體性分析判斷之能力,積極主動的協調精神,才能讓整個公司無論在橫向與縱向溝通上成為四通八達的網路架構,進而躍升為世界性的頂尖企業。21世紀兩岸分工與生產方式劉仁傑時至21世紀,顧客的需求往往決定了市場的發展方向,如此的趨勢使得製造業越來越往服務業的經營方式發展。為配合市場少量多樣的產品需求,製造商必須兼顧老師傅手工打造般的「量身定做」服務品質,搭配合理的價格,才能符合市場競爭的水準。因此,21世紀的製造策略趨勢,是要為顧客量身訂做、價格合理、精確掌握交期,又不失利益的產品。要兼顧到如此眾多的條件,依賴明確的國際分工和生產方式,是取得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國際分工就是兩岸分工台灣走過六、七十年代的加工出口期,八、九十年代的一般代工和精密代工期,必須透過知識經營開創更高的附加價值。因此,台灣雖屬新興工業國,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過程,已與歐美和日本等先進工業國並駕齊軀,競爭的優勢必須轉向提供卓越的研發能力,正確地判斷市場導向,以高水準的製造技術,生產高附加價值之商品。而大陸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日趨完備的分工協力網路,所扮演是提供成本低廉、數量龐大的競爭角色。在需求牽引市場的趨勢之下,台灣製造業者應與歐美及日本看齊,從事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技術,及少量多樣的樣品試作,以分析出最具市場潛力的優勢商品。大陸製造業者配合市場導向之需求,製造成本低廉且交期迅速之商品。台灣與大陸不但在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似,還擁有相同的溝通語言。兩岸應合作發展,由台灣業者負責產品市場導向的前置作業,大陸業者以最具價格優勢之成本製造,密切配合,必定可獲得歐美及日本業者所難以取代的競爭優勢,晉升為活躍於國際間的製造業大國。筆者深信,21世紀的國際分工將是兩岸分工的天下!基於這樣的理解,在兩岸分工的基礎下,尋求符合台灣和大陸據點的生產方式,已成為台商的重要挑戰。筆者對製造策略與生產方式的長期觀察也顯示,能夠消除製程浪費,提昇製造附加價值的JIT生產方式,正結合兩岸不同的市場競爭要求,形成符合兩岸據點個別需要的生產型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