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及联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归纳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形成生态学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和联系教法启发探究式环节教师活动(设问与调控)学生活动(回答与讨论)设计意图导思导言:新课课前留思考题:1、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存的生态系统?2、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态系统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3、为什么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我们这节课共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思考题:1科学家建造“生物圈Ⅱ号”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实验得到怎样的结论?(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思考题:1、生态系统具有哪几方面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什么时候稳定?怎么保持稳定?复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讲解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含义(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播放某水库污染及治理的录象课前学生分组查资料通过课前查资料、课上阅读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小结思考题:1、怎样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内部是如何自动调节的?(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怎样自净?在草原生态系“草→羊→狼”,当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4、如果一片草地与一片森林发生破坏后哪一个生态系统最容易恢复到原来状态?为什么?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图片及食物网简图;展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及食物网简图。思考题:1、比较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何?2、比较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何?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依据是: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大小、生物种类数、食物连条数等。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的关系。(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综合稳定性;保护生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这种相对稳定可暂时打破,但在一定限度内,可通过自动调节得到恢复。如果受到的干扰破坏超过它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采取相应对策,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材、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阅读教材回答: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结构稳定、功能稳定;相对稳定;温故知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观看录象直观,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展示图片,直观易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阅读并解答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的理解讨论后回答:自动调节能力;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生态培养阅读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拓宽知识面。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一片草地最容易恢复,营养结构简单。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阅读教材、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回答:栽种草场防护林、避免过度砍伐、控制污染物排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