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沿革:滥觞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说”同化“气一元论”一、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中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源于水地说水地说论点1.地(土)水具材,是生命体构成的两种基本物质。土作构架之体,水成活动之用2.水性素淡,可任调合味色。由流成形,可任充满变生的脏器。能适应成长发育3.目视耳听心虑,从感觉到思维以至特异功能,皆生于水。水成五脏九窍,而为“修要之精”4.万物种类不同,品性依地而异。水为性状遗传的基因,即所谓“诸生之宗室”(二)气的基本概念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的本原源于云气说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1、精与气是同一的,都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的物质2、精是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发生的模式先秦道家的“道——气——物”元气一元论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相互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转化(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气机: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气化的主要形式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1、气与形的转化:气生形: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气化过程形化气: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的气化过程气化的主要形式2、形与形的转化: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3、气与气的转化: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气化过程的类型①化:气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量变”②变:气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质变”化与变均取决于气的运动,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和条件(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1、维系天地万物间的联系《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乐器共振,磁石吸铁,日月潮汐(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人类不仅有生命,还具有复杂的精神思维活动,皆由气中精粹之精气所化生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精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基础上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的区别古代哲学:精、气内涵同一,均为关于宇宙本源的概念中医学:精、气内涵有别,是关于人体生命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是有形物质,是构成生命的本源,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无形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的物质,即是人体的重要组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宇宙万物之一,与宇宙其它物种有着共同的化生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历史沿革:(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起源:指日光的向背阴阳学说的形成:由单纯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上升为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事物的阴阳属性归类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阳阴明亮的晦暗的温热的寒冷的运动的静止的积极的消极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上升的下降的无形的有形的阴阳属性归类特点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不可以将水与上下、明暗、左右区分阴阳✘鸡蛋与石头,水果与大米,不存在阴阳属性的区分阴阳属性归类特点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该事物总体属性未变,比较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自和与平衡(一)阴阳的对立制约涵义: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冬至立春,阳气制约阴气,气候由寒温夏至立秋,阴气制约阳气,气候由热凉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胜,阴虚则阳胜”“阴虚则热”“阳虚则寒”(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用——相互资生相互助长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独阳不长”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生”,“孤阴不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昼不精,夜不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三)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基础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三)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阴阳消长涵义: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表现:1、互为消长:阴消阳长,阴长阳消2、皆消皆长:“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精气两虚”、“气血两虚”(五)阴阳转化涵义: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六)阴阳自和与平衡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阳阴皮肉筋骨上部下部体表体内腰背胸腹六腑五脏督脉任脉(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1、区分病因属性阴阳正气精(血、精、津液)气邪气饮食情志六淫邪气(1)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2)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盛则热,导致阴病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四)用于疾病诊断1、四诊分阴阴(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3)问诊: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2、辨证分阴阳:表、实、热——阳里、虚、寒——阴(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2、确定治则“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用于阴盛,配以壮阳药物热者寒之,用于阳盛,配以养阴生津药物“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阳偏衰——阴盛——温阳祛寒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六)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四性寒凉温热五味酸苦咸辛甘淡升降浮沉降沉升浮思考题1.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上半夜C.中午D.下午E.下半夜单选题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A.阴阳转化B.阴阳消长C.阴阳制约D.阴阳互根E.以上均非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A.相互转化B.互根互用C.对立制约D.消长平衡E.以上均非4.下列不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A.阳盛则热,阴盛则寒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C.孤阴不生,独阳不长D.阴虚则热,阳虚则寒E.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起源始出《尚书.洪范》:“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最初涵义“五材”《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流传民谣:“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扬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将五行视作构成万物的元素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运动、运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及现象,都可归属于木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炎”,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上升“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五行的特性土爰稼穑:“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五行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从革”: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质地虽刚硬,可做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洁净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凡具有滋润、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五行的特性五行特性本义引申义木曰曲直屈也;伸也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焚烧、炎热、光明,上升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种植谷物,收获谷物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顺也,变革沉降、肃杀、收敛、洁净水曰润下滋润、濡润,向下,下行滋润、寒凉、闭藏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