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第一节《尚书》与《春秋》我国散文的源头—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一、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1、《尚书》释义:意即“上古的历史”。它主要记录上古时期的誓、命、训、诰等历史文献。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2、《尚书》的流传:据说原有100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29篇(后亡佚1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的烂墙壁里发现用先秦时的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称为古文《尚书》,这16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5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58篇,称伪古文《尚书》。这个本子流传了一千多年,到清代学者才论证了是伪作。《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过的这种古文《尚书》。3、《尚书》的内容记录的是王公的训诰与政令。如:《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尚书·无逸》通篇以“无逸”为发言的纲领,开启了战国时期诸子论文“据题抒论”的先路。4、《尚书》的艺术特色:(1)、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佶屈聱牙”(《进学解》)。(2)、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如“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有惟艰哉!”又如“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以尚一人之庆。”(《秦誓》)(3)、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尚书》真正标志了散文的形成,代表了我国最初阶段散文表达的水平。二、《春秋》1、《春秋》释义“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用了一万七千多字。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2、“春秋笔法”与“春秋三传”“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文字相当简约,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春秋三传”:解说、阐发《春秋》的主要有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则重视历史故事,用事实来补充、说明《春秋》。3、《春秋》一书的影响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春秋》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所以文学家从中体会到了遣词造句应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三、《左传》1、《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是为了传授《春秋》而编写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是最简要的历史大事记,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则详细记载其本末及有关逸闻趣事。2、《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但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3、《左传》的内容《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即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其内容主要是:1)战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2)外交:“没有硝烟的战争”3)内政: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4)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生活习俗、经济民生、祭祀祈祷以及天文星象等。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4、《左传》所表现的基本思想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5、《左传》的艺术成就(1)较以前任何一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史通》称:“左氏之书,叙事之最。(2)《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炼、严密而有力。这一类文字照理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必然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3)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4)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渭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于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壁焉。公子受飨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齐,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踺,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6、《左传》的影响1)《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在书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无不受其影响。2)《左传》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而这些文学因素如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虽然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是很迟才出现,只是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四、《国语》1、《国语》简介: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是一本以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故称《国语》。2、《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3、《国语》的思想倾向《国语》也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佳方,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相当深刻。4、《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它长于对话,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生动、风趣,相当精彩。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5、《国语》的影响《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它集中叙述了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相对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如《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这样就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五、《战国策》1、《战国策》简介: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2、《战国策》的思想观念(1)、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有截然不同之处。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苏秦始将连横》(2)、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冯谖客孟尝君》(3)、《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鲁仲连义不帝秦》《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