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外斜面(functionalouteraspect,FOA)支持尖外斜面在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有约1mm范围,在下颌侧方运动或咀嚼运动时才与相对应的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一部分称之,有保护颊舌软组织的作用。支持尖(功能尖,捣碎尖)为下颌后牙颊尖,上颌后牙舌尖。支持颌间距离,捣碎食物。引导尖(非功能尖,剪割尖)为下颌后牙舌尖,上颌后牙颊尖。下颌侧向运动或咀嚼运动时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O,并有剪割食物的作用。前止接触(anterostopper,AS)或闭合终止点(closurestopper)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后止接触(posterostopper,PS)或平衡点(equalize)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颌位下颌骨对上颌骨乃至颅部的位置关系,决定牙合的接触状态。牙尖交错位ICP(牙位、最大牙间交错位、正中牙合位)上下颌牙齿处于尖窝交错接触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牙位(toothposition)/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intercuspation,MI)牙尖交错位可随着牙间交错牙合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牙间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又称之牙位。正中牙合位(centricocclusalposition,COP)因多数人ICP位于正中,ICP又称正中牙合位。肌接触位(muscularcontactposition,MCP)/肌位(muscularposition,MP)下颌从开口至闭口过程中,下颌随升颌肌群作用的方向运动,其运动轨迹被称为肌力闭合道。肌力闭合道的终点为肌接触位,也称肌位。下颌后退接触位RCP(韧带位、后退边缘位、铰链位、终末铰链位、正中关系位)下颌骨位于正中,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韧带位(ligamentousposition)由于髁突从ICP后退的程度受到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韧带被拉紧的位置即RCP,故RCP又称韧带位。后退边缘位(retrudedmarginalposition)RCP为下颌后退运动的边缘位,故称。铰链位或终末铰链位(terminalhingeposition)即RCP。以RCP为起点做开口运动,髁突可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至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分离18~25mm的距离,故RCP又称为铰链位/终末铰链位。髁突铰链运动所产生的18~25mm开口范围称之铰链开口度。正中关系(centricrelation,CR)在铰链开口度的范围内,髁突凭借盘-髁复合体与关节结节后斜面在前上方向上保持紧密接触,此时,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统称正中关系,是一个集合。正中关系位(centricrelationposition,CRP)在自然牙列,RCP是正中关系的最上位,具有唯一性,因此RCP又称为正中关系位。正中关系牙合(centriccontactcoolusion,CRO)为后退接触牙合的旧称。一位与二位一位即RCP与ICP是同一位置(10%);二位即RCP与ICP是两个不同位置。长正中(longcentric)下颌由RCP向ICP移动过程中,下颌无左右偏斜的前后向位置关系(位移距离约0.5mm)。正中自由域(freedomincentric)正常人下颌前移时左右偏倚的范围,通常不超过0.5mm。姿势位(postouralposition,PPormandibularpostouralposition,MPP)头直立,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下颌骨所处的位置。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space)MPP时,上颌牙与下颌牙牙合面间自前向后存在一楔形间隙,称之,约2~4mm。前伸牙合颌位下颌位于ICP前方时相对于上颌的位置。对刃颌位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时下颌的位置,是前牙切咬食物时下颌的功能性位置。最大前伸颌位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并保持咬合接触时的位置,此时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侧牙合颌位下颌保持一侧上下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均为侧牙合颌位。移向侧为工作侧,对侧为非工作侧。尖对尖位下颌侧方运动中,尖对尖位为后牙发挥咀嚼功能的起始咬合接触位。最大侧向颌位从尖对尖位开始,下颌还可继续向外侧移动至最大侧向运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颌位。T-Scan咬合检测仪为一种咬合电子检查设备,可记录牙合接触发生的位置、牙合接触点面积、牙合接触的力度和分布,尤其能判断牙合接触发生的时间顺序。渗透性液体流过多孔固体基质时的摩擦阻力。渗透性越低,物体在承受载荷时液体流动的阻力越大。黏弹性蠕变效应瞬时对软骨试件施加固定载荷并维持到实验结束,在施加载荷的初期,试件的压缩变形较大,随着时间延长变形逐渐减少并至平衡状态,称之关节软骨的黏弹性蠕变效应。弹性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应力松弛黏弹性材料在总应变不变的条件下,由于试样内部的黏性应变分量随时间不断增长,使回弹应变分量随时间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变形恢复力(回弹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蠕变材料长期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之。混合型纤维(hybridfibers)单根肌纤维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MyHC异构体者。此种纤维收缩特性介于其所表达两种MyHC异构体之间,具有产生极细微级别的张力和速度的能力。咀嚼肌可借之在连续范围内精细调整其收缩力量和速度,以满足其在行使不同任务的功能需求。运动单位(motorunit,MU)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之。运动单位募集(motorunitrecruitment,MUR)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之。Henneman“大小原则”(sizeprinciple)不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最小、慢缩抗疲劳型向最大、快缩易疲劳型的顺序募集。在低张力水平,慢缩、抗疲劳的运动单位首先募集,随着力量的增大,其后才有更大、更快、易疲劳的运动单位的加入。其生理意义为,更完善、精确地控制肌收缩的参数,保证肌从弱到强收缩时产生的肌张力按梯度平滑增加。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仅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也称静力性收缩,此种收缩形式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肌张力小于最大张力而不为零的情况下,肌收缩时既产生张力,又出现缩短,且每一次收缩开始,肌张力便不再增加,这种收缩形式称之,也称动力性收缩或时相性收缩。前负荷在肌收缩之前就加上的负荷,使肌在收缩前即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并在一定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这种负荷称之。后负荷在肌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能增加肌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收缩时的缩短程度,此种负荷称之。神经反射(nervous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做的规律性应答反应。逆转牵张反射(inversestretchreflex)牵张反射引发的肌肉收缩至长度停止变化时,若持续收缩则肌张力升高,此变化可兴奋腱器官,通过传入纤维兴奋中间神经元,后者对其支配的腱器官所在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使强烈收缩的肌肉舒张,避免肌肉受损,这一反射过程称之。个体下颌运动型(individualpatternofmandibularmovement)支持组织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应力刺激,传导神经中枢,经过信息整合作用,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相关肌活动,形成对个体消耗能量少、避免疼痛与不适、能发挥最大效能的个体下颌运动型。切道斜度(incisalpathinclination)在前伸咬合运动过程中,下颌切牙运行的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之,45°~60°左右。髁道斜度(condylarpathinclination)下颌在前伸咬合运动过程中,髁突在关节窝内的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之,有一定的生理可变范围。Bennett运动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整体地向工作侧方向滑行的现象。Bennett角下颌侧向咬合运动中,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滑行,其运动轨迹与矢状面所成夹角,称之。牙合干扰(occlusalinterference)下颌在保持咬合接触情况下作各向运动时,由于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下颌进行各种平滑协调的功能运动,迫使下颌产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性接触,称之。早接触(prematurecontact)下颌由MPP闭合至MCP,只有少数甚至个别牙接触,而非牙间交错广泛紧密的接触,称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TMD)一类病因不明、有共同发病因素和临床主要症状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一般包括:①颞下颌关节区及相应的软组织、肌肉痛②下颌运动异常伴功能障碍③关节弹响、破碎音及杂音等,可单独或同时累及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多为功能紊乱性质,也有关节结构紊乱甚至器质性破坏,一般有自限性。绞锁(lock)开闭口过程中遇到阻碍,如关节盘脱出、破裂等,而不能继续开口或闭口的现象称为绞锁,由关节盘移位或病变引起。支持尖与引导尖的解剖特点①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60%;②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ICO的接触特点(1)上下颌牙列中线齐,除上8和下1外,呈上下牙一对二对应接触关系;(2)前牙接触特征:上下颌牙齿间存在覆牙合、覆盖关系;下颌切牙切缘及唇侧与上颌切牙的舌面和切嵴轻接触。(3)后牙接触特征:颊舌向:①存在覆牙合、覆盖关系;②牙弓颊侧宽于舌侧;③上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与下颌颊尖颊斜面接触,上颌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颌舌尖的颊斜面接触(ABC点接触)近远中向:①上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与下颌远中邻牙牙尖的近中斜面相接触,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与下颌同名牙尖的远中斜面相接触;(终止点、平衡点)②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可与下颌同名后牙的远中边缘嵴相接触,远中斜面可与远中邻牙的近中边缘嵴相接触;下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可与上颌同名后牙的近中边缘嵴相接触,下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可与上颌近中邻牙的远中边缘嵴相接触。牙合面:①分为面接触、尖-窝/接触、尖-沟接触、尖-嵴接触。②上下后牙中央窝相连形成中央窝线,上颌舌牙合交界线与下颌中央窝线接触,下颌颊牙合交界线与上颌中央窝线接触;三点接触近远中向:终止点(前止接触),平衡点(后止接触);意义:对闭口咬合分别起着限制过度向前、过度向后的作用,被视为前后想的稳定接触关系。颊舌向:ABC接触点A点:下颌后牙颊尖颊斜面与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的接触区;B点:下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与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的接触区;C点:下颌后牙舌尖颊斜面与上颌后牙舌尖舌斜面的接触区。意义:牙合面最稳定的接触,被视为颊舌向的稳定点,B点接触尤为重要、动态牙合的接触特点(1)前伸牙合①切牙引导;②上颌切牙舌面形态决定引导方向;③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2)后退牙合①后牙(主要为最后磨牙)引导;②上颌后牙牙尖近中斜面与下颌后牙牙尖远中斜面的接触;③双侧后牙引导作用同时、对称、均匀。(3)侧向牙合①工作侧尖牙引导;②下颌尖牙牙尖(远中)唇斜面与上颌尖牙牙尖(近中)舌斜面的接触;③非工作侧后牙无接触(4)组牙功能牙合①工作侧多个后牙引导;②下颌后牙颊尖颊斜面与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接触;③引导方向趋于斜嵴方向(远中颊尖→近中舌尖);④非工作侧后牙无接触。(5)咀嚼运动咬合期牙合的生物力学(1)牙合面承载特点①粉碎/捣碎食物,以垂直载荷为主;碾磨食物,以侧向载荷为主;②咀嚼早期载荷大,随着食物碾碎、磨细,载荷减小,食团形成时,载荷终止;③下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与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下颌颊尖的舌斜面与上颌舌尖的颊斜面承担最大咬合负荷。(2)侧向载荷特点①下颌位置不稳定,存在以侧向移动为主的滑动;②牙合面承载力的大小、方向及咬合接触部位可动态变化;③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和舌尖颊斜面是下颌滑动运动的引导斜面,也是上颌主要承载部位;④下颌后牙颊尖顶及其颊舌斜面为下颌的主要承载部位。(3)承载辅助结构①牙列弓形结构;②各牙间弧面邻接关系;③牙周韧带的弹性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