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李志民(2018年大同)657387919@qq.com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91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1982政权(组织)名称领导人和政策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1: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计划经济体制压抑地方和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单产低,粮食短缺。材料2: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材料3: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1.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①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计划经济体制压抑地方和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单产低,粮食短缺。②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地位日益巩固,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闭幕后,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秘密报告,破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欢送出发垦荒的青年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农业(重点):①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玉米运动)。(2)工业: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制成发射成功材料4: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材料5:“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6: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2)局限(失败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①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工农业取得一定成效。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一定程度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当时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口号超越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赫鲁晓夫自身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1964年赫鲁晓夫由于党派斗争下台,1971.9.11.在沉寂中病逝。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①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局面②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2)内容(重点在工业)①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②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6.44.23.3国民收入5.73.83.2工业总产值7.44.43.7农业总产值2.51.71.1劳动生产率4.53.33.1年均增长率5.73.73.2(3)结果:①前期取得一定成效,苏联军事实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②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拓展阅读1: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1)仍未从根本上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根除其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不利于改革;(3)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与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拓展阅读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1)相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③都取得一些成效,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小修小补,最后都失败了。(2)不同: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1982-1985年材料1: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材料2: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材料3: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1)背景: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②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内容:①经济体制改革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重点)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C.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发展;D.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E.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问题:A.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加速发展战略)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C.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②政治体制改革A.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B.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3)结果: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苏共生死存亡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俄罗斯总统普京拓展阅读1: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上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和民族矛盾。②内部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道路是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拓展阅读2: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社会主义建设要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基本目标。(3)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改革来自我完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5)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但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