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历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建筑文化四川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天府之土”上,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耀夺目的建筑文化。第一节源流与特色一、影响因素四川古建筑,深受自然条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四川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分布其间,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建筑为适应地形、气候条件而出现区域性的差异。同时,四川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建筑用材十分广泛,建筑宜木、宜土、宜竹、宜石、宜砖等,因地而别。盆地的建筑,平原地区大多靠近道路或交通便利之处,围墙成院;在山地丘陵地区,则大多临水,分层筑台;盆地气候湿润多雨,民居多数系用悬山顶或硬山顶屋顶形式,以利于排水,建筑用材多使用木材和砖瓦;川西高原山地,地势高,气候干燥,降水少,建筑大多累石为屋,集聚成寨,多为二层至三层的平顶建筑,并多建有供瞭望的守护的碉楼。(二)政治经济四川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古文化。而且,四川的各个民族又都曾受到秦文化、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秦代、明初和清初三次大移民后,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全省除汉族外,还有十四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这种多民族、多种文化体系并存的格局,也使四川的建筑风格具有多姿多彩的特色。四川建筑发展受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几经变迁,使之与多种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和模式。其中最为显著的建筑,就近代而言,就是祠庙会馆。江西会馆的万寿宫、广东会馆的南华宫、两湖会馆的禹王宫……,这种会馆是仕商的结合,毗邻官府衙门,既具有异地建筑色彩,各有其崇拜对象,又结合四川具体的地形等环境条件,迭台推进,形式多样。无论是屋顶、纹样、山墙、花饰都呈现出一定特色,也反映出各自不同地域在装饰、纹样和处理手法上的差异。这是各地建筑文化与四川固有建筑共融的一种体现,故有“蜀地存秦俗,巴地留楚风”之说。(三)文化特性梁思成先生曾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对四川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四川的城市,基于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大多依于自然,融于自然,融于山水,实为“山水城市”,具有水光明媚、层次迭宕的风姿。所在城市多与山、水、江、河有关,其地名如温江、内江、乐山、彭山、灌县等等,这与巴蜀的山水文化无不关联。寺院道观之多,这与峨眉山佛教圣地、青城山道家修性的传播有关,几乎所有梵刹古观都与之有内在联系。加之儒教的文庙、武庙的广布,每一座县城和重镇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甚至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纪念之地,诸如武侯祠、桓侯庙、杜甫草堂、三苏祠等,都涂上了宗教的色彩。山寨、官寨、村寨之多,这是四川建筑文化反映的另一个侧面。这一方面与民居依山水聚集分不开,另一方面与清朝对少数民族改土归流有关。各种土司作为政权的象征,土司所在地通称为官寨。再者,由于地方武装的自卫,拥兵自保,各地不乏各种形式的碉堡与炮楼,给城镇、民居、聚落的建筑增加了新的内容。四川民居中的合院天井、重台天井、深宅大院、进仕府第,都具有一定特色,是巴蜀文化在建筑中的生动反映。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时期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四川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两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散布在四川各地,在广阔的空间里断续分布,以富林文化、鲤鱼桥文化等较为典型。距今8000年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四川有200余处,空间分布广阔。遗址中的房屋建筑已呈多样化,这是当时的社会组织稳定的标志。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有大量地面建筑,其多数呈长方形,一般面积10平方米,最大的达60多平方米,结构型式为搭接或榫卯木结构,墙体为木骨泥墙,与近代灰板条墙和竹编墙相似。成都十二桥泥址发现了大面积商周时期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其底层不住人,以适应成都平原的潮湿环境。其格局,既属地道的商周时代的住房,又具有现代四川民用住宅的雏形,对研究四川地区建筑的发展,有极高价值。成都羊子山土台,系西周遗存,它是用于祭祀和盟会的禅坛,其平面为正方形,分为三级台阶,总高十米多。土台施工,采用土坯砌墙,中间填土,分层夯实,这种以墙代版的方法,在当时亦为创举。除祭坛建筑之外,稍晚一些时间,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建立宗庙,故史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并相继出现了鱼凫城、杜鹃城、芒城、宝墩城等城镇。(二)秦汉时期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设立巴、蜀二郡,大量移民入川,并先后筑成都、郫、临邛三城,互为犄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上皆有屋而置楼观射。并修整里,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成都仿京城咸阳布局,城市已具较大规模。公孙述在成都称帝,“述营造十层赤楼”,后称“张仪楼”。《元和郡志》卷三十一曰:“成都西南楼百尺有余,名张仪楼,临山瞰江。”古代百尺约23米,无疑这是四川较早的高层建筑。从城市建设及城楼的雄伟显示了秦汉时期成都建筑的高度成就。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了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大大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到汉代,达到高峰。汉代文翁大力提倡教育,开办世界上第一所学校——石室,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阆中周群还自己修建高楼,观察天象,出现了我国第一所民间天文台。两汉时期四川的画像石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四川是全国发现画像石最多的地区之一。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为田字形四重院落,为研究我国古代居住建筑的重要资料。省内出土的冥器中,有大量的汉代陶房。如芦山陶房,制作十分精细、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的建筑技术水平及木构建筑的构造特点,也说明了木构建筑在汉代已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东汉时期四川富人墓葬盛行墓前建立石阙,四川留存至今的石阙之多为全国之首。全国庙阙、墓阙尚存约30处,除河南4处、山东3处外,其余均在四川。其中梓潼李业阙,建于公元40年,为国内现存的石阙中最古之例;雅安高颐阙,芦山樊敏阙,造型质朴健美,雕刻精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汉代建筑的重要实物。东汉岩墓遍布全省各地,其中在长江、岷江流域的墓内所雕建筑式样,对研究汉代建筑文化有极高的价值。乐山麻浩岩墓,三台郪江岩墓,彭山江口崖墓,都极为著名。麻浩岩墓浮雕佛像是我国早期佛教造像之一,郪江岩墓“狗咬耗子”雕刻亦为国内罕见。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至东汉流行渐广,而四川又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因此寺庙宫观建筑在汉代开始出现。佛教寺院如宝光寺,峨眉山金顶普光殿,都建于东汉。宝光寺为川西平原最大寺院之一,“寺塔一体,塔居中心”,为我国早期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一直是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古战场遗址遍布全省。蜀汉建都成都,刘禅好兴土木,不仅大搞城市建设,而且修建了华丽的蜀汉宫室。左思《蜀都赋》有“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及“金辅交映,玉题相辉”之句,可窥其一斑。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极为盛行,成都金堂县云顶山寺、成都文殊院、峨眉万年寺、青城山上清宫、梓潼文昌宫等寺庙都创建于这一时期。除大规模兴建寺庙以外,出兴起了开凿摩岩石刻之风。由于南北朝的益州是南北僧人交往的必经之道,这一方面促进了石刻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佛教造像深受南北不同风格的影响,具有融汇南北的特点。(四)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产作坊、商业建筑以及城市也都有较大发展。成都不仅有经常性的市场,还有季节性市场和夜市。唐代四川佛教极盛,唐初,玄奘法师从长安入蜀,并受戒于成都空慧寺。唐玄宗和僖宗二帝入蜀,随驾有不少能工巧匠,留下大量古迹,唐敕建的大慈寺“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规模极其庞大。唐、五代期间,又有不少著名画家入蜀。画家常在有名寺观作壁画,大慈寺壁画多达13996件。唐代凿岩造像建寺之风极盛,四川兴建了不少石刻大佛和石窟寺,如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夹江千佛崖等,都表现出古代雕刻家很高的艺术造诣。隋唐之际,渐用砖造佛塔。隋初西蜀即有三大古塔,即益州(成都)福感寺塔,雒县(今广汉)宝兴寺塔,江原(崇庆)的众寺塔。唐建新都宝光寺宝光塔,在国内属年代较早的佛塔。成都地区发现三座五代大型墓葬,其中以王建墓最为著名。据宋人所记,地上陵宫内,单是壁画就有百堵之多,地下墓室为砖筒拱,构造形式特殊,为国内孤例。孟知祥墓为大型穹窿顶石室墓,张虔钊墓为多耳室长方形券拱砖室墓。这三座五代大型墓葬型制有别,石刻内容各异,王建墓以乐伎舞女为主题,孟知祥墓采用雕龙作为装饰,张虔钊墓石刻则全用动物画像,这些陵墓建筑,反映出当时很高的艺术水平。(五)宋元时期宋代完成了大量水利工程,陶瓷也高度发展,窑址星罗棋布,糖业作坊遍布城乡,成都已成为当时的“西南大都会”。同时,集市场镇也蓬勃兴起,到元丰初年,四川场镇多达688个。宋代通过三次大规模兴学,官办学校及书院均蓬勃兴起。随着文化的发展,石刻技术继唐之后,也有了明显的进步,量大而面广,遍布广元、安岳、巴中、荣县、乐山、夹江、雅安等20个县市。如川东的大足石刻(现属重庆市),始于晚唐而盛于宋,其佛、儒、道造像共约五万余躯,不仅为石刻艺术之瑰宝,在力学、排水、采光等工程技术方面,也反映了古代匠师非凡的创造才能。四川现存宋代木建筑仅有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殿一处,其殿内飞天藏,形如佛教转轮藏而无经橱,雕刻极为精细,为国内现存孤例。省内留存至今的元代建筑有阆中永安寺大殿、阆中五龙庙、峨眉飞来殿、七曲山天尊殿、芦山平襄楼等处,均为歇山屋顶,大式作法,用材尺度宏大,风格庄重朴实。而阆中五龙庙虽为乡间小庙,鲜为人知,但它单檐歇山,侧脚收分,斗拱出双挑,造型优美,与山西五龙庙型制相似。建造佛塔之风唐后渐盛,省内大量宋塔留存至今的有宜宾旧州塔、南充白塔等。另有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则是德阳孝泉延祚寺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宋塔平面多为正方形,其余为六角形,八角形。四方形密檐塔在中原地区盛于唐,到宋代已很少见,而四川却延续于宋、元时期。(六)明清时期明初、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明代书院发展很快,四川大多数府、州都有书院设立。清代由于科举制度最盛,各州县考棚林立,现存阆中考棚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曾进行过四届考试,其平面布局有一定代表性。清代井盐生产不断发展,自流井区燊海井深度达1001.04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口突破千米大关的深井。盐业的发展及大量移民入川,促使同乡会馆、行业会馆发展,各乡镇常以“九宫十八庙”加以泛指,如自贡西秦会馆、叙永春秋祠、成都陕西会馆等,都极负盛名。明清以来提倡文教,四川奎星阁(或楼)及文峰塔相继建成。四川奎星阁其华丽精巧为全国之最:乐山清代奎星楼,是仅次于应县木塔的层楼式建筑;成都崇丽阁,亦是楼阁式建筑的佳作。唐宋以来大都邑常建文庙,清代极盛,各县均有文庙,且规模庞大。现存德阳文庙、富顺文庙、资中文庙等,都十分华丽壮观。清代园林建筑空前发展,为清代建筑史上的重大成就。自然山水园,私人宅园,衙署附园,祠堂或寺庙园林都空前发展,而以川西较为集中。成都地区,清代末年就有数百个园林建筑,其风格多具民居特色,小巧秀丽,古朴自然。四川牌坊之多为全国之最,这些牌坊多为明、清所建。德政坊、节孝坊遍布城乡,墓坊及木牌楼大量建立。现存渠县文庙石牌坊、雅安上里石牌坊、仁寿双牌坊等,都以比例良好、雕刻精细而著称。在四川留存至今的木结构建筑除一处宋代建筑、少数几处元代建筑、三十余处明代建筑以外,其余六千余处,均为清代建筑。现存的大量的明清建筑,反映了四川古建筑的高度成就。三、主要特色四川古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中国古建筑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形成一种独特而又完整的建筑体系。但“由于广大地区自然条件和就地取材不同,就使得建筑在一个总的统一的民族性之下,又派生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性。”(一)鲜明的文化特性四川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由于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各种建筑语汇形成了强烈的文化意识,使各类建筑都表现出同一的设计思想和文化观念,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古建筑兼容并蓄,以巴蜀文化为根,并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将建筑、文化、艺术、宗教、音乐、绘画、雕塑等熔为一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各时期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