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标交友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姓名:张伟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软件工程指导教师:原旭20081128目标交友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作者:张伟强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菲论网络传播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2005本论文围绕互联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而展开,探讨网络传播对女性社会角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论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网络传播与以往传统传播的不同特点对女性社会角色产生影响的异同,重点分析研究了网络传播对于女性社会角色发展的影响.互连网络的出现,在很多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对于传统文化中女性社会角色的改变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互联网络交流方式的隐匿性,传播方式的兼容性,为女性在现实生活之外又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增加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机会,拓展了女性话语空间.但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强化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公正定位,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利用互联网络从而发挥其对女性社会角色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这种传播方式,限制其消极的一面,使网络传播对女性的社会角色的影响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健康文明的两性和谐社会.2.期刊论文刘素梅论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媒介的影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它的出现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响.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介,它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它的出现并不会使其他传统的传播媒介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促使传统传媒在面临网络传播挑战的压力下,向更高层次发展.3.学位论文刘瑶网络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2004本文是对网络环境下跨文化交际的尝试性探讨,涉及跨文化交际和网络传播两个领域。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更为方便快捷。它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交际的媒介。本文依据现有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理论,以及大量从互联网搜集获得的实例,拟对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行为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网络中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本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详细阐述新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回顾以往的相关研究,并将其与传统媒体进行细致的对比。第三章以感知和行为为核心,分析网络环境下交际行为发生的变化。第四章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在网络环境下的具体变化。第五章探讨网络交际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涉及社会文化、语言学、法律等方面。本文是一篇尝试性的探讨文章,因为对网络传播的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而跨文化交际则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两者的交集势必成为一个有待探索的新领域。本文只是对新领域不断探索中的又一个尝试,以期为以后的探讨抛砖引玉。4.会议论文史周青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成因与防范2008“蝴蝶效应”现象作用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之上,伴随着传播媒介的沿革扩大其影响并形成新的独特性质。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蝴蝶效应”确实存在,并以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影响的快捷性、多向性、逆变性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信息全球化时代极高的信息依赖性产生结构风险,给予“蝴蝶效应”存在的社会基础;网络媒体高效的互动性、强力的分众趋势和海量的低成本信息给予其发挥的时空基础;有效元对自身认知的过度自信、网络互动环境的“剧场效应”和有效元的标新立异给予其爆发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加强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规范其自身行为以营造网络舆论强势空间;依靠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采取一些紧急避险措施,并长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媒介素质培养,才能规避“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本文为防范这种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制定对策的起点,以期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5.会议论文王相飞.李爱群北京奥运会网络视频传播现状分析20082008年北京奥运会,央视网等互联网站作为特权转播商,以音视频形式报道奥运会,互联网站首次获得了与传统的广播电视转播商同样的地位。体育视频通过网络传播,作为传播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北京奥运会网络视频传播现状进行了分析。6.会议论文杨晓鸣.沈国明跨文化网络传播的障碍及其对策2003本文分析了制约网络传播的文化因素,并对如何寻求对策进行了探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的场合、范围,增进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交往,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差异又使得当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时,传播和交往就不可能畅通无阻,必然会出现冲突以及碰撞,从而制约着网络传播的发展。7.期刊论文王岑互联网与传播媒介的嬗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0)上世纪末,网络传播媒介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文章以网络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媒介给网络传播带来的优势和消极影响,提出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共融与多元化的思路.8.学位论文陈思(吉力)网络传播时代的媒介生态研究2000该文以生态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介及其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趋势.文章将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介)抽象为一个系统整体,社会文化、政策部门、资金部门、科技部门作为它的环境系统,与它一起构成整个社会的媒介生态系统.文章简要回顾了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对网络传播的形式进行细分,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作出了独创性的归纳.对网络传播时代的社会环境系统,即社会文化、资金、政策、科技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着重阐述了这些环境因系的变化及其对传播媒介的影响.论及的问题的主要包括:受众媒介消费形式变化的分析、对传播行业责任转移的分析、对传播媒介与资本市场合作的论述、对未来媒介跨行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对网络传播法规要件及若干有争议问题的分析、对若干传播新科技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未来传媒形态的影响的论述等等.文章还对新闻传播学教育界、学术界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任务和发展趋专门进行了论述.9.期刊论文对网络传播的思考--传媒的复合发展走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互联网是全新的传播媒介,网络不但使大众传媒的水平有了技术上的飞跃,也开启了传播观念和模式化的崭新思维空间.跨媒介传播现象从网络出现以来迅速发展,跨媒介传播将不局限于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而可能被充分利用于大众传播领域,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10.学位论文张雪网络文本传播中的互文性研究2007二十世纪末,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的传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络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与所有的传统媒介一样,互联网络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建立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和话语体系,即网络文本;与所有的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文本更具有天生的开放性、边缘性、多重性和多义性,因而更具有互文性。文本的“互文”及“互文性”是20世纪西方解构主义一个重要概念,网络时代为网络文本的互文性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更大的空间。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建立在网络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上。研究网络文本的“互文”意义,不仅对扬弃、吸收和发展上个世纪的西方文化及文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探索网络传播的规律,建构网络传播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之相伴随,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的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人类文化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本文以文本写作的理论为基础,用传播学、接受理论、解构主义等西方经典理论做支持,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中国网络传播中的文本的互文性。本文以网络传播中的经典互文现象作为分析样本,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主要研究其形成表现特征和形成机制。本文对网络文本互文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版块。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有关的西方文论观点;第三章着重讲解网络文本互文性的表现特征,包括三个层面:本理论的重构特征,网络文本互文性的现状特征以及这一特性的发展特征。发展趋势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从互文本性到跨文本性,二是从网络到泛网络;最后,在第四章着重梳理网络文本互文性的形成机制。它的形成通过网络传播的技术得以实现,通过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推动和通过当代文化的环境得以延伸.我们确信此文对研究网络文本的传播有意义。当然此文对网络文本传播中的互文性的一些理解肯定是有限的。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924255f-4ead-4edf-b8eb-9e0700ff2b1f下载时间:2010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