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团中央、教育部及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才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服务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出积极贡献,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施《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一、工作原则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是一项发挥“第二课堂”在学校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以下工作原则:1、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素质拓展工作的首位。在素质拓展的各个环节强化德育功能,始终渗透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牢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2、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个性和实际情况自主定位,从而设计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育人的实效。3、坚持开放性和多样性原则。要把学生第一课堂的学科训练和第二课堂的科技、文化、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发挥优势,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参加第二课堂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4、坚持传统和创新并重的原则。要进一步总结已有的富有实效和生命力的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同时要根据新形势下对人才素质和学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创造新的生长点。5、坚持“三结合”原则。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两张皮”现象,讲求工作实效。二、组织保障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学校成立“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督促并制定实施办法,委员会人员组成如下:主任:张劲松(校党委副书记)彭增华(副校长)张英杰(副校长)成员:丁炜(学生处处长)刘智国(校团委书记)陆建生(教务处处长)孙振武(学生社区教育管理中心主任)申立中(科研处处长)曹建军(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新蕊(文学院党委书记,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王岳洲(体育课部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校团委,具体负责素质拓展教育的日常具体事务及素质拓展证书的认证协调、内容记载等工作,成员组成如下:办公室主任:孙刚(校团委副书记)成员:李云(校教务处办公室主任)艾华(校学生处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苏峰(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张燕(校科技处成果科科长)马华(体育课部办公室主任)刘玲嘉(校团委办公室主任)王钢(校团委社团部部长、社会实践部部长)黄荣军(校团委组宣部部长)阳照冬(校团委办公室副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各学院要相应成立院级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指导机构,并在各班级设立素质拓展教育工作小组,精心设计与本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建立起以学期为记录周期,实行个人申报、班级组织民主评议、学院认证、学校审核归档的三级认证体系。三、主要工作内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计划主要通过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大模块”(具体内容见附件一)和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的设计,构建起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使学校已经开展、并且具备良好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等都成为这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深化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使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内容上的整体推进。四、认证与学分获得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的要求,学校将建立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学生人力资源能力评价体系(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认证体系的组成及职责详见附件二),在全体在校本专科学生中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如实记载并认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素质拓展教育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同时,学校将采取措施,争取就业指导、劳动人事等部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政策支持,完善大学生就业准入机制,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根据计划实施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创造条件,适时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网络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网进行认证及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素质拓展证书的真实性、权威性、实用性,强化社会认同,扩大影响力按照《浙江科技学院课外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获得20个课外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教育活动除获得相应活动、竞赛的奖状、证书及物质奖励外,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课外学分,具体的课外学分参见《浙江科技学院课外教育培养方案》相关部分及配套实施细则(详见附件三)。六、工作要求:(一)坚持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从大学生职业设计指导环节着手,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工作主题开展工作。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二)坚持“教育与效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各项素质拓展教育与认证工作。各学院、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素质拓展教育实施办法”,将工作重点落实到突出特色,重在教育上,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同时,认真做好相关认证工作,确保认证内容客观、全面、真实,为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及科学择业创造有利条件。(三)严格素质拓展项目的管理,确保认证项目的社会认同。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是指同学们组织或参与的经过“中心”立项的各项课外活动;学院、部门组织,并按一定程序申报“中心”认可的活动以及其他可以记入素质拓展证书中的内容。“中心”将制定相应的项目申报和指南公布制度以规范该项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要求严格对项目认证内容严格加强管理,不得随意记录和认证学生参加其它活动的情况。(四)正确使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书》。《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书》是素质拓展认证的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拓展经历的过程写照。证书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记载一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中的主要经历,是反映一个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客观素材。证书的记录不带有人为的主观评价,其全面性、客观性、过程性和社会评价的特点,将为我校学生评优、综合测评以及用人单位的选择提供系统全面的评价依据。(五)规范填写《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书》的内容。“中心”将制定填写要求和统一标准规范证书的填写,并举办必要的培训,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六)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要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形成合力,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各项素质拓展活动,共同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要积极支持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中发挥应有作用;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健全操作机制、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机制,确保该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浙江科技学院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附件一: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主要内容一、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题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参加的各级党、团组织开展的旨在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增强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1.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按照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各学院结合实际,围绕“育人”宗旨和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重点抓好基层团支部学习,按照“红旗团支部”建设要求,规范内容、提供读本,有计划地予以推进;抓好业余团校建设、理论社团建设以及学生干部培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及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以此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2.主题教育活动。以“爱国、成材、奉献”为主线,结合各时期热点,每学期以一个统一的主题贯穿各类思想教育活动,同时结合热点制定2~3个分主题,使教育活动形成合力。3.大力开展以党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4.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并大力开展提高学生基础文明道德修养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5.开展突出时代主旋律,针对性、思想性强,并有一定创意和特色的团体活动。6.通过演讲、辩论、讲座、报告、征文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文明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是引导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大课堂,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检验自我、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补充。按照校团委的统一部署,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1.继续深化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好暑假、寒假等有限时间,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基层,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扶困济贫、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公共事务、城乡发展等社会活动,“文艺搭台,服务唱戏”,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特殊优势,为提高农村和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作用,作出贡献。2.以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公益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实践渠道,使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规范化。3.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志愿者服务组织为依托,完善工作网络,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旗帜下,开展以社区援助、支教扶贫、助残济困,环保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4.建设文明校园。在学生中重点开展以创建文明宿舍、文明就餐环境和文明学生社区为主的“三文明”创建活动。5.开展与其他青年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交流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建立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实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等,宣传学校、服务社会,使活动不断趋于社会化、阵地化、项目化。三、技学术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主旨在于通过校、院及教师的参与,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继续正常学业的前提下,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科技意识,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科技水平,展示学生的科技成果,促进“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刻苦钻研、迎接挑战”的优良学风形成。1.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作品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研究氛围。2.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的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学术理论研究及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新产品、新工艺设计及撰写的科研论文、调查报告等活动。3.参与教师负责的有关课题组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服务项目及科研助学活动等。4.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开展的科技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如:科技报告会、研讨会、博览会、学术讲座等。5.参加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创业竞赛及成果鉴定评选活动及“挑战杯”等各种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参加科技社团开展的各种科普教育和科研活动。6.参加校内外的其他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四、文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