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初步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结合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学生和内容分析:由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新课程标准》把加强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正是新教材之所以把加减法估算提前到二年级上册,把乘法估算提前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的原因所在。但是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与作用,应成为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估算,目的在于加强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估算尽早地为学习和生活服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略)2、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约、够不够)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不需要用到太精确的数字,只要估计一个大约数就行,但同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板书:乘法估算)二、教学例2。购买纪念品思考:哪个问题可以使用估算?哪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1)小明一家购买纪念品大约花了多少钱?(2)小明一家购买纪念品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1、来到北京,美丽的公园深深地吸引了小明。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2、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3、认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4、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多少钱够不够买门票?把话说完整。大家理解的是这个意思吗?5、注重方法,建立模型。(1)理解了题意,我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在认真思考。有想法的同学请微笑着点点头。(指名说)并板书29×8追问: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2)(生答:要算带250元钱够吗?必须先求出29个同学买门票要花的钱,然后再进行比较。)他说的多好啊!你们听清楚了吗?谁来再说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然后…比较——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就是一种学习。6、解决问题。(1)运用估算的方法,想一想:◆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怎么比较就知道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2)先静静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3)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完成板书:追问:为什么把29看作30?(29接近30,除了数据的特点,还要考虑购物时要多带钱)追问:“240元<250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240元<250元”就够买门票?(把29个人估成了30个人,是估多了,也就是多买了一张票还不到250元,所以够买门票。)强调:估多了,才要花240元,那么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250元,所以带250元当然够买门票。(要养成写答句的习惯)(4)适时引进≈:30×8=240,也就是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5)你们大家和这个小组的同学想的一样吗?都很棒!哪位同学愿意看着黑板,再来说说估算的过程。(生答)(6)小结:瞧!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数学就是这样奇妙!你们真是些聪明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评析:《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方法的学习如果脱离实际,忽视过程,为传授知识而讲解,就如同纸上谈兵,从而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本环节教学例2时,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建立联系,通过分析,建立模型,明确要算带250元钱够吗,必须先求出29个同学买门票要花的钱,然后再和一共带的钱比大小。接着,让学生自主选择使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意在领悟估算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三、结合生活,创编例题。1、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2、不要急于回答,要学会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请你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估算过程。注意写答句。带着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里交流一下,统一意见。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再来听听其他组的意见好吗?组2:32×8≈240(元)2×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组3:32×8≈240(元)2×8=16(元)16元>1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4、辨析: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把32看作30,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四、比较分析,感悟估算。1、观察29×8,32×8,(上课听讲的时候,眼睛看着老师也是一种学习)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同样都是30×8=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生答:一个是估多了人数,要花的钱比带的钱少,所以够买。一个是估少了人数,要花的钱虽然比带的钱少,但要考虑剩下的人数,经过比较,所以不够买。)2、总结:是这样的。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通常我们外出购物时,会多带一些钱,这样以防备用,比较保险。看来我们对于选的方法,即要欣赏自己,又反思自己。[评析:创编例题,意在加强比较,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学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暴露了思维过程,展示了数学思维策略,实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不断闪耀着思维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给与肯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与适当的引导,得出正确的方法。本环节通过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反复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了解估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估“多”、估“少”意识。]五、做一做:1、翻开课本第70页下面的“做一做”,把估算过程和结果直接写在书上。(板演、讲解)2、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3、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多位数看作整十数或整百数,再和一位数相乘,估算结果用约等号表示;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可能有的问题也只需要求出一个大约数(比如小明一家购买纪念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可能有的问题估算以后要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比较。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评析:本环节设立开放式的问题“估算方法有这么多,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再一次凸显《课标》关于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六、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看看小明在游览中又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1)请你仔细读题,在你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指名板演)(2)辨析: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这道题目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2、继续游览,这边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1)轻声读题,能解决吗?思考后在练习本解答出来。(指名板演)43×5≈200(个)200个=200个够(2)“太够了”是什么意思?(3)辨析: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少了,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把每排43个座位看作40个座位,已经拥有了200个座位,在估小的情况下已经够坐了,当然不需要考虑剩下的座位了。3、公园游客很多,需要装配一些自行车出示课件:120个车轮够吗?(自己读题并解答)[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本环节紧承前面创设的小明一家在北京旅行的教学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场景在比较、辨析中学习估算,理解估算,有意识地应用估算,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七、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生1:有时大估比小估好,有时小估比大估好。生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生3:有的地方不必用精确计算,用估算比较方便。生4:估算,也有一定的范围。生5: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呀!师:谢谢你们带给我这么多的快乐!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八、布置作业:72页5、6[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董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