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兵马俑》教学反思基于我们项目团队一点研究的主题是围绕“随文练笔”,于是我选定了四年级上册19课《秦兵马俑》。磨课到展示课,项目团队人员给予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现在,我就从两方面分析自己的这堂课。一、不要面面俱到,而要适当取舍(1)、抓住重点,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因为太多的不放心,于是在上课的内容的把握上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知识条分缕析,深怕哪个知识点漏了,深怕哪个考点给忘了。殊不知这样的面面俱到的知识讲解如同嚼烂的东西给学生吃,学生在知识信息的吸收上不会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所以优化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尤为重要。《秦兵马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结构非常清晰,主要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三方面来写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形式都是世人对兵马俑的评价。一开始看到课文中这么多的难读、但又值得积累的四字词语,考虑到学生可能很难将课文读通顺,加上写“规模宏大”处说明方法值得交流回顾,所以最初设计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交侧重读好四字词语、读通顺句子,教第二段“规模宏大”处。后来在磨课中,老师们给我建议用一课时,原因在于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能以精读课文的要求;二、课文内容要有所取舍,本堂课侧重点是小练笔环节,于是“规模宏大”这一部分处理要简略2些,应该在有仿写有价值的部分多下功夫。(2)、选取典型,抓好作文的点课文4——8段都有关兵马俑的描写,其中4——7对不同类型的兵马俑做了细致的描写,但写的内容与格式上彼此有所出入。但第八自然段句式却明显,排比句,四个分句的句式一致,学生更易观察更易仿写,适合重点突出来详细上,作为仿写的范本。所以最后定下来留足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8自然段的学习。二、不要拔苗助长,而要循序渐进练笔前的有效引导是学生下笔书写的前提。在执教第8自然段时第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兵马俑都有哪些神态?瞬间,引导孩子们将目光聚焦到“有的……,好像……”这一句话上,细化作者笔下的四种神态。在这一教学中,以图片与文字连线的方式,不仅降低了难度,又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让孩子说说判断的理由,又将目光定睛在了四个关键词上,加以点拨指导,学生很快就能悟出这些关键词都是士兵们的神态与动作。这是会看。紧接着,让孩子们带上相应的神态或动作有感情地朗读,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士兵们的神态各异,同时,也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会读。尔后,层层递进,“作者是怎样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写出来的?”又将孩子们引导到“有的……好像……”四个句式的写法上。排比,是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发现的。四个“有的”,四个“好像”也被一一发现了。让男女生合作朗读,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有的后面3是神态,好像后面是联想。紧接着,“能不能删去好像后面的句子?”让孩子们思考联想的作用,感悟所见之后的所想更加生动形象。如此,孩子们恍然大悟:神态+联想,也就是所见+所想,是写好兵马俑神态各异这一特点的关键。接下来,进行写法迁移,让孩子们观察图片,找准神态各异的关键之处,并充分发挥想象,运用“神态+联想”这一要点,将所见与所想结合起来,试着说一说。这是会想、乐说。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之后,孩子们的思路就更加开阔了,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许多。本堂课后,觉得自己很多不足之处:一、预设不够充分,在让学生观察第八段时,我只设想了学生先发现这是一个排比句,写的内容上先写神态描写也就是看到的,在写作者的想象。但在课堂中学生是倒过来回来,今后课前根据学情多去做一些预设,这样课堂上就能从容应对了。还有一处,第八段教学时,缺少了整体感的把握,直接就问学生“这里写了哪些神态的兵马俑”,而应该整体去感受,这段话是围绕“神态各异”写的,而后再是问“写了哪些神态的兵马俑”,再去观察句式,使用了排比写法,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这样教学时更好层次感,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