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模试卷讲评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50个字。示例:评价人物形象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附着到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及思想、情感等对形象进行个人加工。补充:1.答到下面两点中的任何一点意思且语言平实的即可赋2分:①以自己脑海中已有的形象(如:写到先入为主的形象,写到自己熟悉的形象,都赋分)为蓝本;②带有时代的印记(烙印)。2.意思答对但语言不平实的每点扣1分。4.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在南京开幕。5月8日是南京青奥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面对这个特殊的日子,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你为2014年南京青奥倒计时百日写一则“青奥寄语”。要求:主题鲜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0个字左右。(5分)示例:1.挥洒青春汗水,分享竞技激情,共筑美好未来。2.齐擂拼搏的青奥之鼓,高奏青春的激情之歌,共谱美好的未来之章。3.我们以青春的热情迎接青奥会,我们用美好的憧憬盼望青奥会,我们把真诚的祝愿献给青奥会。评分建议:内容2分,修辞2分,语意连贯1分。补充:1.主题意含:分享、青春、未来、与奥运有关的(激情、竞争等)四个点,答出三点赋2分。2.运用修辞赋2分。3.句意通顺赋1分。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去其为害者而已(2)上顾公直(3)皆不报(4)皆欢呼逆于路(1)铲除(2)考虑(3)回复(4)迎接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3分)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发、股栗、语句通顺各1分)(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3分)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由是、虚弊、语意通顺各1分)(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4分)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廷、肃、宾语前置句、语意通顺各1分)7.请用“/”标出文中画浪线句的两处停顿,。(2分)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8.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3分)答:①实为夷狄,反复无常;②自封名号,不可自削;③彼得其欲,不肯妄动。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诗意: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答: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或“比拟”),以“草色闲”衬托诗人内心之愁。(答成“夸张”亦可)(只要能指认出修辞手法即给分,每点1分)(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补充:分析2分,涉及对颈联的出句(川原缭绕浮云外)、对句(宫阙参差落照间)的分析;形象概括内容2分,含情感(如思乡)、身份(如游子、仕途失意者)此中每一个点1分。(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答:①“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②“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③“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④“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⑤“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拜谒三苏园王剑冰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⑩吃杯茶,吃杯茶吧——(《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有删改)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答:“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答: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答: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对于批评家的希望鲁迅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①,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②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选自《热风》)1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答:首先指出批评家业已出现并快速增多的现象;然后提出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优缺点;(亦可分为两点——“接着肯定某些批评家怀有宽容态度的好意批评;然后批评某些批评家非正确的批评方法”)最后集中表明对批评家的希望。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滥用”一词的含义。(6分)答:①套用西方陈旧的理论;②照搬他人呆板的观点;③固守中国非文艺批评的方法。17.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6分)答:①对文艺有着“热烈的好感”;②深谙并掌握各种批评理论;③踏实了解作者,并多读所批评的文本;④以宽容态度,就事论事。(答对三点即可)【审题立意】1.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