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襄樊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1、地理位置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地跨东径110°45'-113°43',北纬31°14'-32°37'。东起枣阳市新市镇最东端,与湖北省随州市和河南省桐柏县为邻;西止保康县马桥镇最西端,与十堰市的房县相交,东西两端相距220公里;南起南漳县东巩镇最南端,与荆门市和宜昌市的远安县相交;北止老河口市赵岗乡最北端,与河南省淅川县和邓州市相接,南北两端相距154公里。边界线长1332.8公里。版图面积19724.41平方公里。2、地形地貌襄樊市地形为西高东低,根据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全市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山区由武当山脉东端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覆盖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海拔多在400米以上,最高点在保康县官山,海拔达2000米。中部多为岗地平原。岗地主要分布在襄阳区、枣阳市、老河口市3个县(市)区,海拔在85-140米之间。东部低山丘陵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以及与随州、钟祥、荆门交界地带,主要包括宜城市。宜城八角庙海拔44米,为全市最低点。23、水域资源全市现有可养水面71.5万亩,其中堰塘19万亩,水库33.5万亩,精养鱼池18万亩,其它水面1万亩。此外,全市还有大小河流649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66条。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我市境内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水面面积75万亩。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详见水域分布图)。(二)水文气候条件1、水文气象气温:我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外,一般均在15-16℃之间,1月2-3℃,4月15-16℃,7月27-28℃,10月16-17℃。最高气温40-42℃,最低气温零下19.7℃。无霜期228-249天。日照: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降水量: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天数为107-135天。径流量:全市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地下水:地下水储量也为丰富,地下水资源约24.51亿立方米。2、水的理化状况精养鱼池:水质透明度较小,为25厘米左右,水质肥沃,3呈油青色、油绿色或油褐色,PH值一般在7.5左右,呈弱碱性,各类营养盐丰富。堰塘:水质透明度为35厘米左右,水呈黄油绿色或黄褐色,PH值一般在7.3左右。水库:水质透明度为100厘米左右,水呈淡青色或淡绿色,营养盐类不高,PH值一般在7.1-7.2之间。(三)生物资源状况1、饵料资源浮游植物:主要种类有针杆藻、脆杆藻、小环藻、卵形藻、水绵颤藻、刚毛藻、盘星藻、鼓藻、微束藻、鱼腥藻、角藻、黄丝藻等属。夏季平均数量为464000个/升,秋季为63500个/升,冬季为64840个/升。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有原生动物的砂壳虫、棘壳虫、表壳虫、周毛虫、果枝虫等属。轮虫有臂尾轮虫、龟甲轮虫、腔轮虫、多肢轮虫、晶束轮虫等属。枝角类有水蚤、象鼻蚤、基合蚤。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寡毛类的颤蚓科,水生昆虫有摇尾科目幼虫及蚋钩虾、水蜘蛛等。软体动物有淡水壳菜、黄蚬、方格短沟蜷、环棱螺、萝卜螺、扁旋螺、河蚌、青壳蚌、杜氏蚌等。2、鱼类资源我市鱼类资源丰富,全市现已查明的鱼类共有98种,4分隶于11目20科,其中以鲤科鱼类占绝对优势,有58种,占现有鱼类59%,其次为鱼危科9种,其它种类甚少,江河、堰塘、水库等水域里栖着各种鱼类,以汉江资源最为丰富,有70多种。我市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团头鲂、细鳞斜颌鲴、鳜鱼、乌鳢、鲶、鳝等二十多种,还可人工繁育多种名特优水产品种,如中华鳖、大口鲶、黄颡鱼、银鲫等。3、鱼苗、鱼种资源全市共有苗种生产场家32个,现有孵化池体积4215立方米,亲鱼池面积548亩,苗培育池面积7049亩,鱼种培育池面积为18663亩。年生产鱼苗可达19.72亿尾,鱼种15000吨,我市大部分县(市)区苗种供需基本平衡,每年向外销售鱼苗3亿尾左右,主要品种为鲢、鱅。每年向外地购进大规格鱼种主要是大口鲶、鲫鱼、鳜鱼等。二、养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水产养殖生产基本情况自1996年以来,我市水产工作在省水产办和襄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水产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放养面积逐步扩大。2005年全市放养水面69.59万亩,比1996年61.35万亩增加8.24万亩。2005年,水库、堰塘、精养鱼池放养面积分别为32.51万亩、17.69万亩、518.54万亩,比1996年分别减少3.24万亩、增加1.66万亩、增加6.53万亩。2、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兴渔力度,养殖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主要养殖水面平均单产达到207公斤/亩,比1996年129公斤/亩增加78公斤。3、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200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5.94万吨,比1996年9.88万吨增加6.06万吨,增长61.3%。其中养殖产量14.37万吨,比1996年7.92万吨增加6.45万吨,增长81.4%,捕捞产量1.57万吨,比1996年1.95万吨增加0.38万吨,增长19.5%。2005年,水库、堰塘、精养鱼池养殖产量分别为1.94万吨、3.79万吨、8.55万吨,比1996年分别增加0.25万吨、1.58万吨、4.67万吨。4、放养品种与养殖模式不断优化。十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名优品种如鲫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鳜鱼、黄颡鱼、乌鳢、大口鲶、黄鳝、虾类等鱼类的放养比例,保持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稳步发展,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我们逐步改变传统的粗放养殖和施肥养殖模式,按照现代渔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行水库“三网养殖”、种青养鱼、立体生态养殖等综合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模式不断优化。5、水产业产值和渔民收入不断增加62005年,渔业产值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6.9%,比1996年6.18亿元增加4.75亿元,增长76.9;全市渔民人均纯收入达3900元,比1996年2400元1500元,年均增加150元;水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贡献达15元,是1996年4.2元的3.6倍。(二)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经验:1、落实渔业优惠政策。十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我市水产业的发展。2000年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产业发展的通知》(襄办发[2000]3号)中明确提出:对从事水产原(良)种、新品种试验的科研生产单位,减免农业特产税。市、县(区)每年从地方财政安排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中,拿出15%用于新品种引进培育、科技推广和大水面渔业开发。市财政从2000年起,每年安排水产品改费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实施水产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市政府2001年襄政发[2001]20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的决定》中进一步重申和强化了有关政策措施。各县(市)区也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水产业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省、市每年都召开农村工作和水产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的水产工作。这些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产业的发展。72、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多年来,我市在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引进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2001年,原襄阳区法龙镇和太平店镇,先后聘请湖北省水产科研所和上海市崇明岛的水产养殖专家传授河蟹养殖技术;宜城市潭湾水库、老河口市西排子河水库等单位引进外地养鱼能手承包水库养鱼,成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二是大力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各级水产部门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加强水产科技培训,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渔(农)民的科技素质。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水产新技术。重点推广了池塘精养高产模式生产技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名特优水产品生产技术以及施肥养鱼、网箱养鱼、生态渔业生产技术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如襄阳区西排子河、黑清河水库的鱼鸭混养,宜城市郑集镇的鱼猪结合等生态渔业模式都已初具规模。四是积极兴办各类水产科技示范点,如枣阳市兴办了吉河水库河蟹养殖、罗桥水库银鱼增殖、高庵水库化肥养鱼、西郊水库良种繁育等示范点,均取得明显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高了广大渔(农)民的科学养鱼水平,促进了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3、调整“两个”结构。近年来,我市各级水产部门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渔(农)民进行“两个”结构调整。一是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我们在大中型水库仍以常规水8产品如花白鲢、草鱼等养殖为主,也积极发展水库河蟹养殖、银鱼移植和网箱养殖鱼回鱼、鳜鱼、黄颡鱼、青虾等名优水产品生产。同时我们在中小型水库和精养水面加大了名优品种如鲫鱼、团头鲂、黄颡鱼、大口鲶、鳜鱼等鱼类的放养比例,保持名特优水产养殖的稳步发展。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我市部分渔业生产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品加工、运输、流通、渔机具制造和以旅游、垂钓、餐饮娱乐为主的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4、改革渔业体制。近年来,我们在总结渔业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市水库水面经营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全市80%以上的水库水面分别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承包、买断经营、拍卖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用改革经营权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水库渔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此举吸引了社会各界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投入大水面开发,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渔业投入新机制,使大量荒芜和半荒芜的水面得到了开发利用。5、开发大水面。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大水面的开发力度。一是狠抓水库规范化养殖和环境保护。在水库养鱼中,一方面加强水库施肥管理,合理适度施肥,以挖掘水库渔业生产潜力。另一方面加强水质控制,防止片面追求高产而大量施肥造成水质污染。二是狠抓水库银鱼移植。全市银鱼移植面积达20.7万亩,年产量290多吨。三是狠抓汉9江“三网”养鱼。全市汉江“三网”养鱼面积已达8000多亩,年产量突破1200吨。通过狠抓大水面的开发工作,2005年,全市水库养鱼平均亩产达到59.8公斤,比1996年公斤增加7.9公斤。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水产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央、省对我市水产投入逐年减少,近三年一分钱没有。市级水产投入在“十五”初期每年还从小农水资金中切块15%用于水产生产,另外还有20万元的品改费。但此项扶渔政策仅执行了两年就停止执行了,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水产业的发展,许多工作进展缓慢。如大水面开发、名特优水产养殖、水生动植物疾病检疫与防治、无公害水产板块建设以及渔业生产设施改善等工作受到严重影响。2、水产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水产龙头企业少(我市还没有象样规模的水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需求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3、水产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全市乡镇普遍没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市、县(市)区没有水产科研机构,水产技术推广力量十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质量检测体系、苗种服务体系、渔政管理体系还不健全。4、水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10面原因,我市水产品加工至今仍然很落后,只有少量干腌制加工和冷藏加工。5、水产板块建设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进展缓慢。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省级水产板块,板快规模相对较小,名气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认识不足,配套政策还没有到位,加之经费不足,申报积极性不高。(三)水产养殖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当前,我市渔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水产品流通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对外开放扩大程度和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科技的进步给渔业养殖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给水产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水产生产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思想观念、养殖方式、经营方式等一系列变化。四是渔业资源环境的变化对水产业的可持续发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