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级干部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级干部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闵行区委党校韩晓燕主要内容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涵义及其与三个代表的关系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提出背景分析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1)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2002年,江泽民“5·31”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3)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讲话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4)2003年胡锦涛的“七一”讲话,科学界定“三个代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系(本质、标志)胡锦涛“七一”讲话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涵义其与三个代表的关系(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涵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立党理念和执政理念的科学界定。立党为公:党的根本宗旨问题,——为“公”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立党为公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的。执政理念:执政主体为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属执政活动的意识形态层面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是执政活动的理性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规律,是夯实和拓展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根本途径。(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三个代表”的关系(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抓住了落实“三个代表”的关键。(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抓住了当前干部群众思想问题的关键(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本质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理论意义: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的本质的论述,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全党对于“三个代表”有了更清晰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实践意义在于由于阐明了本质,抓住了根本,可以防止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把学习引向深入,使“三个代表”真正得到落实。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提出背景分析(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的科学分析※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的准确把握和切实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它的立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判断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执政党自觉调整政治体系和政治模式。社会转型包括结构转型、体制转型和阶段转换社会结构转型:以农业社会为基础向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变迁过程,从其深层的意义上讲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对我国而言,就是从原来的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模式向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转换。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国家政治社会关系模型强政府弱社会一是,培育和增强社会与政治系统的“边界”功能:社会中介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和公共管理功能二是,调整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三是,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与咨询机构的体制性关系权力以法律为准科学分配国家经济社会关系弱政府强社会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提出是执政党实现从传统的政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切实体现政治统治理念国家占据权威地位;自上而下运行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互以对方为代价,处于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中。社会治理理念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社会型塑国家、国家型塑社会的双向良性互动。总结:3、自21世纪之初开始,中国需要调整传统的社会发展战略思路,用综合性发展思路来面对现实局面(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华民族新文明的形成。新一代共产党领袖所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理念,将成为中国社会形成新的政治文化和文明的核心意识(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客观要求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时,聚集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但最终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1945)历史周期率:未能始终如一地解决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就会一事无成,就不能生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泽民民心的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2、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客观要求合法性的涵义合法性:合乎法律的(lawful)或法治(legal)卢梭:最早从理论上提出合法性概念,从公意的角度论证合法性的基础问题。马克斯•韦伯:传统权威(统治者的世袭地位)、魅力权威(个人的能力和气质)、法理权威(理性制度的规则)利普塞特(美):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成政治制度使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现代民主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运作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否则将失去存在的理由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来理解:执政合法性是指在国家的现行法律中确认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即“合法律性”从实质上看,执政合法性是指广大民众对执政党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给以积极的社会支持与认可,与社会成员对执政党的信任与支持密切相关。形式上看实质上看执政合法性构成因素群众认同资源(基础性资源)包括价值认同(价值观念、思想基础)、制度认同(现存制度、政治主体对权力获得和形式符合制度的规范)、政绩认同(关键,民众对政绩的肯定和推崇)党的先进性资源(最重要,根基和核心)体现在党的性质、作用、功效上宪法和法律资源(保障性资源):宪法和法律对党的执政地位的授权和认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合法性的探索轨迹个人魅力;革命成功的遗产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宣传;建国之初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等。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强有力作用;对执政合法性资源进行新的制度创制;通过建立政绩有效恢复和重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正当性。积极扩大政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政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系列规范行政、为民、便民、利民的法律、法规、政策。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1、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政策的前提和基础※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去,离不开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保障※在政治安排与制度设计上提高民众与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使党的执政为民的制度安排获得更为有效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健全民主协商、决策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拓展社会协商在决策中的作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民主化,一是扩大民众对决策的参与,使社情民意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有民意基础,有民心支撑。十六大报告要求:“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发挥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1、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充分认识人民历史地位的主体性,确立“人民至上”的从政理念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列宁●坚持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观点,充分认识手中权力的人民性,牢固确立人民“权利神圣”的从政理念正确认识手中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关系,克服领导权力本位意识,强化人民权利本位观念,自觉将权力绝对置于人民权利监督之下,加强对权力的制度监督。●彻底破除“官本位”的幽灵,摒弃“子民文化”、“牧民文化”、“愚民文化”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人民公仆”的从政理念,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前‘官本位’意识的要害,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任,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对自己或亲戚或小团体负责。其危害极大。”——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官本位”的文化根基:“子民文化”、“牧民文化”、“愚民文化”。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切实转变作风,坚决克服各种不正之风,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科级干部是机关干部中人数众多、手握一定权力、直接面对群众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两个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歪风胡锦涛总书记说:无论个人和集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忘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惩治腐败古人云:“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欺,廉则吏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科长经济”“问题官员”现象,是橄榄型,中间粗两头细。上边是违纪违法的党政一把手,总体数量不多但杀伤力大;下边是不良的机关办事员,他们没有拍板权,且在行风评议中也是重点监督对象,稍有小动作就有卸职丢帽的风险,因而格外地小心谨慎;中间当然是人数最多的科级干部,他们之所以成为这只“问题橄榄”的主体部分,个中原因,大有嚼头。腐败的实质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关于高薪养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1、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道理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行现代政治和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2、切实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1)积极扩大政绩正当性基础政绩正当性能够更快地获得民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亨廷顿:“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权威政权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迫去把政绩当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不是唯一来源的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心“一心一意搞建设”,重视经济增长和政治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把执政正当性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