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性质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除了具备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备哪些性质?二、新授(一)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1请学生看图形:1、提问:∠A与∠B有何关系?为什么?2、归纳小结: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巩固练习:练习1:(1)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那么另一个锐角度数(2)在Rt△ABC中,∠C=900,∠A-∠B=300,那么∠A=,∠B=。练习2:在△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那么,(1)与∠B互余的角有(2)与∠A相等的角有。(3)与∠B相等的角有。(二)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21、实验操作:要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让学生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三、巩固训练:练习3:在△ABC中,∠ACB=90°,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_________。练习4:已知:∠ABC=∠ADC=90O,E是AC中点。求证:(1)ED=EB(2)∠EBD=∠EDB(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练习5: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M是BC的中点。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O,那么MO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四、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五、布置作业-2-FEDCBA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以及应用。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3、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进行类比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4、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引入:如果你是设计师:(提出问题)2008年将建造一个地铁站,设计师设想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离附近的三个公交站点45路、13路、23路的距离相等的位置。而这三个公交站点的位置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地铁站的出口建造在哪里?(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和三个顶点之间的长度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一动想一想猜一猜(实验操作)请同学们分小组在模型上找出那个点,并说出它的位置。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这个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是否符合要求。通过以上实验请猜想一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和斜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找到那个点,通过测量的结果让学生猜测斜边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二)新授:提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命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应用定理: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AB、AC的中点。求证:DE=DF分析:可证两条线段分别是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再证两斜边相等即可证得。(上一题我们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较长直角边重合,现在我们将图形变化使斜边重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练习变式:1、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F是BC的中点。求证:FD=FE练习引申:(1)若连接DE,能得出什么结论?(2)若O是DE的中点,则MO与DE存在什么结论吗?上题两个直角三角形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边的同侧。如果共用一条斜边,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斜OFEDCBA-3-EDCBA边的两侧我们又会有哪些结论?2、已知:∠ABC=∠ADC=90º,E是AC中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四)、作业:-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2.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讲一讲例1:已知,Rt△ABC中,∠ACB=90°,AB=8cm,D为AB中点,DE⊥AC于E,∠A=30°,求BC,CD和DE的长分析:由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为斜边的一半,BC可求,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可求CD.在Rt△ADE中,有∠A=30°,则DE可求.解:在Rt△ABC中∵∠ACB=90∠A=30°∴ABBC21∵AB=8∴BC=4∵D为AB中点,CD为中线∴421ABCD∵DE⊥AC,∴∠AED=90°在Rt△ADE中,ADDE21,ABAD21∴241ABDE例2:已知:△ABC中,AB=AC=BC(△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BC边上的中点,DE⊥AC于E.求证:ACCE41.分析:CE在Rt△DEC中,可知是CD的一半,又D为中点,故CD为BC上的一半,因此可证.证明:∵DE⊥AC于E,∴∠DEC=90°(垂直定义)∵△ABC为等边三角形,∴AC=BC∠C=60°∵在Rt△EDC中,∠C=60°,∴∠EDC=90°-60°=30°∴CDEC21∵D为BC中点,∴BCDC21∴ACDC21∴ACCE41.例3:已知:如图AD∥BC,且BD⊥CD,BD=CD,AC=BC.求证:AB=BO.分析:证AB=BD只需证明∠BAO=∠BOA-5-由已知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CDF21。由此,建立起AE与AC之间的关系,故可求题目中的角度,利用角度相等得证.证明:作DF⊥BC于F,AE⊥BC于E∵△BDC中,∠BDC=90°,BD=CD∴BCDF21∵BC=AC∴ACDF21∵DF=AE∴ACAE21∴∠ACB=30°∵∠CAB=∠ABC,∴∠CAB=∠ABC=75°∴∠OBA=30°∴∠AOB=75°∴∠BAO=∠BOA∴AB=BO练一练1.△ABC中,∠BAC=2∠B,AB=2AC,AE平分∠CAB。求证:AE=2CE。2.已知,Rt△ABC中,∠ACB=90°,CD⊥AB,CE为AB边上的中线,且∠BCD=3∠DCA。求证:DE=DC。3.如图:AB=AC,AD⊥BC于D,AF=FD,AE∥BC且交BF的延长线于E,若AD=9,BC=12,求BE的长。4.在△ABC中,∠ACB=90°,D是AB边的中点,点F在AC边上,DE与CF平行且相等。求证:AE=DF。-6-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四、课堂引入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a2+b2=c2。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4×21ab+(b-a)2=c2,化简可证。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cbaDCAB-7-⑷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a2+b2=c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4×21ab+c2右边S=(a+b)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21ab+c2=(a+b)2化简可证。六、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2.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⑶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⑷三边之间的关系:。3.△ABC的三边a、b、c,若满足b2=a2+c2,则=90°;若满足b2>c2+a2,则∠B是角;若满足b2<c2+a2,则∠B是角。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1.已知在Rt△ABC中,∠B=90°,a、b、c是△ABC的三边,则:⑴c=。(已知a、b,求c)⑵a=。(已知b、c,求a)⑶b=。(已知a、c,求b)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来。3、4、532+42=525、12、1352+122=1327、24、2572+242=2529、40、4192+402=412…………19,b、c192+b2=c2bbbbccccaaaabbbbaaccaaACBDbccaabDCAEB-8-勾股定理(二)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3.难点的突破方法:⑴数形结合,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画图形,并写出应用公式的过程或公式的推倒过程,在做题过程中熟记公式,灵活运用。⑵分类讨论,让学生画好图后标图,从不同角度考虑条件和图形,考虑问题要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⑶作辅助线,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要注意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在做辅助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三、、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四、例习题分析例1: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⑵已知a=1,c=2,求b。⑶已知c=17,b=8,求a。⑷已知a:b=1:2,c=5,求a。⑸已知b=15,∠A=30°,求a,c。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