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整好焦距,再放出明亮的眼光,看到红的,就说红,看到黑,就说黑;俊美的,热情赞扬;丑陋的,嗤之以鼻;是英雄,献上鲜花;是小人,拒绝合流。我们平视世界、平视现实、平视自己。面对权贵、富翁、被炒红了的名人,假如我们就踮起脚尖,仰起脸,眼睛眯成细细的缝,哈哈地讪笑着,等待垂青,恩赐,布施,等待别人为自己做主,那是仰视。仰视是一种哈哈镜式的畸型,是自我形象的贬损,是灵魂的削价。因为贫困而平凡,因为卑微而弱小,因为没有名声、地位而普通,假如我们对之瞪出眼珠,虎起脸色,放出不屑一顾的眼光,想给人一种威压,想随心所欲地裁判别人,那是俯视。俯视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自我夸张,是一种想靠吹胀自己而来挤扁别人的可笑之举。也许你很普通很低微,但不能仰视,要不,你会看不到自己,你会不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许你身居高位、名嗓一时,但不要俯视,要不,你会重重地摔下,摔成一堆废弃的瓦砾。仰视与俯视往往是并存的。常常仰视人的人,在另一种场合,必定会居高临下,仗势欺人;常常俯视人的人,在另一些对象面前,也会仰人鼻息,摇尾乞怜。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国与国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摘自《读者》)平视◎朱华贤卷首语主管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工作处共青团中国矿业大学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顾问:邹放鸣缪协兴策划:宋迎法熊志忠指导教师:张庆春李霞中心主任:陈思主编:吕婷婷副主编:李明编辑:曹明安茂燕杜林欧正美术编辑:曹明地址:文昌校区研究生院3205室邮编:221008刊号:KDYJS2007-2E-mail:cumt_yjs@163.comP18P4P42言忠信,行笃敬;勤奋,好学,这就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李忠辉。找寻的是历史背后的一些故事:宏大之后的细微,人民之中的个体以及国家之后的家庭。为我们的世界假想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2050全球性气候变暖引发的灾难使人类面临生存的具大的考验,人类文明将经历一次浩劫,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全球变暖,那么这些都将不是危言耸听。目录2009年12月刊总第9期卷首语01目录03学为涵养封面故事04言忠信,行笃敬;勤奋,好学——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李忠辉巨匠06导弹之父——钱学森学术08支招开题轻松顺利毕业校园生活风景10“学海无涯”讲座第六期——漫谈新闻写作及摄影10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首次交流见面会11“学海无涯”讲座第七期——读研驿路——许我一个未来11相约矿大舞动青春——化装舞会顺利举行12“学海无涯”讲座第八期——美国博士为矿大学子讲述赴美国留学相关事宜13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正式成立14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莅临我校并作专题报告15我校09年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成功落下帷幕16我校《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学报》和《矿大研究生》双双喜获全国“优秀研究生校园媒体”提名奖求职17求职礼仪知多少17一则职场寓言品评天下关注18全球变暖引发末日危机的思索23展望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解读高度25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曲线鞭策亦或名至实归?见解28网络新媒介与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声音30百年起点续写辉煌3280后的26条生存法则视野09如何获得积极的心态27你也会弄错的首都名称百花齐放读书33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及天才与白痴34宿命中的团圆意——读张爱玲的《小团圆》诗歌35梦与时间思想34寂寞——80后的语言,你懂吗?艺术36现代陶瓷艺术之美音乐38淡淡的奶茶悠悠的芬芳电影42历史指向一个农夫44雨中曲雨中情足迹45老北京的那些事儿征稿48《矿大研究生》征稿启事P14P34P25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科技导报》主编冯长根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的报告。《小团圆》是张爱玲最写实的人生,它比纯粹的想象又多了些共情之美。2009年10月9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4CUMTPOSTGRADUATES2009/12※学为涵养※◆◆◆◆◆◆◆作为一个文科生,刚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时很是茫然,《受载煤体变形破裂表面电位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这样一个学理性、专业性很强的题目让我不知如何才能使采访没有距离感。电话邀约采访安排在下午三点,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那间宽敞的办公室里,见到面容和善的李忠辉不知不觉就将酝酿在心中许久的“老师”换成了“学长”,距离瞬间缩小,点点滴滴的交谈也让我逐渐“认识”了这样一位让我仰慕已久的博士。李忠辉学长曾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收录6篇,SCI收录1篇,再加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称号,如此丰富的发表论文的经验当然不能错过,因此我们采访就是从如何发表论文开始的。在学术泡沫在学术群体中弥漫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论文脱颖而出被编辑采用呢?李忠辉学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体会:首先,选题要得当,突出主题。论文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题目一定要鲜明,吸引读者;投稿要选对期刊,所写作的文章要符合期刊的要求,审稿过程要与编辑进行及时沟通和联系,遇到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改;其次,要确保论文中数据的真实性,一定是经过实验反复验证的结果;第三,还要注意对他人论文成果引用的标注,这也是学长着重强调的一个方面,他说,“古人都说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我们研究生、博士生写文章一定要注意文德,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标注,尤其是对研究观点、图表、数据的引用,规范的引证标注,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不但有利于学术交流,而且可以表明一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知永远不会被耻笑,但是假装知道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做一个说话诚信可靠,做事敦厚严肃的人;此外,还要多读言忠信,行笃敬;勤奋,好学——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李忠辉◎本刊记者杜林李明封面故事2009/12CUMTPOSTGRADUATES5※学为涵养※◆◆◆◆◆◆◆书、多动手做实验、多写文章,要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多读学科前沿的论文和专著。创新是做学问的核心目标,也是科技得以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李忠辉学长的论文成功之处主要就在于创新,他将地震预测相关原理运用到煤岩动力灾害预测中,创新性的研究了煤岩在不同受载方式下破坏过程的表面电位信号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表面电位分布与煤岩损伤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煤体变形破裂过程中表面电位的产生机理,建立了表面电位的统计损伤计算模型。并对煤矿现场工作面煤体的表面电位规律进行了测试研究。介绍完怎样发表论文以后,李忠辉学长给我们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2005年,他刚刚开始读博士,刚刚过完春节的正月初八,为了完成导师王恩元教授负责的一个课题,他背着行囊来到淮南的潘三煤矿进行实验研究和相关的数据处理,并且一待就是一年。经过不断实验验证,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课题,顺利提交了课题研究报告。从矿上的技术领导到科室人员再基层工人,矿里很多人都渐渐认识了这个勤劳的小伙子,甚至结成了很好的朋友。为了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他整整闭关三个月,大量阅读中英文资料和学科前沿文献,不断实验、验证和修改,直至论文的完成。一年,三个月,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一年和三个月,也许就是这样的耐心、毅力和勇气让无数的光环在他周围环绕。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焦作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警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矿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作为一名教师,李忠辉学长目前入选为校青年教师“启航计划”培养对象,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2007-2008年度优秀班主任”。谈及如何做好一名教师,亦师亦友是李忠辉学长的核心主题。他说要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配合学生好的想法,以一位大哥哥的身份参与班会以及班级的其他活动。他说到自己做班主任时配合一个学生“资助贫困生”的提议,成立了“班级应急基金”,及时为一位发作急性气胸的同学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从学生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心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完全的角色转换。李忠辉学长说,作为一名老师要遵守教师职业规范,要稳重,要有责任感,守信守时,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学风严谨,教风端正,为人师表。作为课题组团队中的一员,团队的力量更是让李忠辉学长感受颇深。他论文中的实验,需要应用到载荷控制、声电信号采集系统等多种实验设备,还要到各地取样以及进行试样的制备,过程比较繁琐,这一点同门的师兄师弟们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所在团队成员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开阔,李学长回忆说许多新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火花的。作为导师的一个弟子,李忠辉学长总是怀着一颗尊敬和感恩的心,他一直强调说自己诸多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导师的栽培、支持和帮助,更离不开对导师严谨治学、务实创新的学术作风的耳濡目染。采访结束已经四点多了,夕阳西下,回去的路上想着这样一位优秀博士的点点滴滴,心中似乎出现了一道彩虹悬挂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这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吧。封面故事6CUMTPOSTGRADUATES2009/12※学为涵养※◆◆◆◆◆◆◆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他的生命:“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求学之路钱学森出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他的童年经历了“五四”运动,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开始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也打下了科学救国的烙印。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毕业时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奖学金考试,是20位获得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航空专业的学生。1935年9月钱学森赴美留学,并成为20世纪航空时代的开创人、力学大师冯•卡门的高徒(冯的导师是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路德维希•普朗特尔)。在冯•卡门的指导下,1939年6月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加州理工学院一名航空学科学家,并继续与导师合作空气动力学研究。1947年5月,36岁的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控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他和冯•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被世界各国的工程师们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由于钱学森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他在当时已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艰难归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海外学子奔走相告,争相回国。钱学森和许多学子一样打好行囊,准备回国报效。然而此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钱学森被无端地怀疑为共产党。当他准备启程时,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