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数学试题揭秘.导读1安徽高考数学试题揭秘导读备战高考的关键是明确三个问题:“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做?”,大多数的考生、家长和老师只关心“如何做?”,而不探究“考什么?怎么考?”,备战高考就成了“盲人摸象”,在打一场“知己而不知彼”的仗.这就是那些很用功,做了很多“模拟卷”的考生最后还是“考砸了”的原因之一,“会的,没考,考的,不会”,常常让考生刻骨铭心地懊悔;部分老师在没有深入探究“考什么?怎么考?”的情况下,为应对高考,布置大量的“周考卷”、“月考卷”、“模拟卷”、“真题卷”.学生越是盲目地、大量地做“垃圾题”,越是心里没底,做的是“事倍功半”的事,并且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结,减少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学习效率;备战高考必须首先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本书是《杨老师高考数学丛书》的第Ⅰ本,目的是探究、明确安徽高考数学“考什么?怎么考?”,为你揭秘安徽高考数学试题的布局、特色、情结和来源.使你在备战高考中“知己知彼”,在今年的高考中,达到“百战不殆”,取得使你惊喜的成绩!本书将和你一起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安徽高考数学试题,揭示其中的秘密,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使用本书,首先要演习真题,掌握作者给出的解法,从中领悟命题的背景、意图,考察的知识点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研读本书,希望你能体会每一讲的结构,尤其是试题分类的标准,领悟试题的特色、命题的情结、试题的来源和命题的方法,把握命题的趋势;杨培明2013年11月11日(本书完稿时)2安徽高考数学试题揭秘.前言安徽高考数学试题揭秘前言高考是你一生中的一次磨练和重要经历,是对你智能的极限挑战,更是一次人生的选择.如何笑傲高考、决胜高考、创造辉煌人生的起点?这需要我们了解、认识、掌握安徽高考,而非土耳其高考.高考数学命题的“题根”在于:挖掘教材;高考数学命题的“要求”在于:研究考试大纲;高考数学命题的“规律”在于:研究高考真题;高考数学命题的“题源”在于:高考真题和数学名题;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在于:探究高考真题的“不动点”、“热点”、“冷点”、“亮点”和“特色”,可以说,研究高考真题是取胜高考的唯一正确的“捷径”.全面推行自主命题始于2004年,至今已有11年,自主命题后,突现的一个事实是:各省都在着力于打创其特色,并逐步形成其独有的风格;重要的表现在题量和布局上:如北京:2004年至今采用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和6道解答题;江苏:2005年采用12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和5道解答题;外延的不同,必然导致内含各异;始于2007年的课标高考,其命题基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一是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新整合了中学数学的知识模块,对中学数学的知识模块进行了重新洗牌和排序;二是增加了必修内容,如全称命题、幂函数、函数零点、算法框图、三视图、茎叶图、线性回归、独立检验、随机模拟、几何概型、条件概率、定积分、合情推理等;三是增设了选修模块,如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几何证明等.所有这些都为各省自主命题形成其独有的风格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呈现“百花齐放”;课标高考的相异性表现在:一题型选取上,重点体现在选择题上,总的趋势是减少选择题的题量,更有甚者如江苏则取消了选择题;二增设了选做题,这是因为增设了选修模块所致,对选修模块的考察,有两种不同方式:指定必考,不设选做题,如安徽、山东卷等;或增设选做题,如陕西、全国课标卷等;就选做题的增设也有两种不同方式:放置于填空题,或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值得关注的是江苏卷采用文理同卷,设置附加题,总分达200分;三整合知识模块,充分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新增内容的考察,极大的影响着客观题的命题,如新增内容的比例,新增内容的选择等;2.对主干知识模块的认识,如对传统主干知识模块数列,全国课标卷把其排除在主干知识模块之外,解答题中不在有数列试题;3.主干知识模块的权重,如在课标高考中,概率统计已成为中学数学的六大主干知识模块之一,但不同省份对其权重的认识各异,大部分省份只把它作为应用题的替代品,出现在前三题,而安徽卷则视其为重点知识模块,甚至作为压轴题;历经7年的课标高考,自主命题的各省试卷,己经成熟,并己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不同省份的数学试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参加安徽高考,必须研究安徽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考试大纲》规定:在总体要求上保持平稳,并在平稳过渡中强调试题设计的创新程度,要求试题难度更加符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与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平稳”性要求就使得高考数学命题具有连续性,遗传性和规律性;安徽高考数学试卷的自主命题始于2006年,其中2006年至2008年是课程高考卷,2009年始是课标高考卷.本书将从如下四个方面揭秘安徽高考数学试题:揭秘安徽课标高考数学试题的结构、布局和特点揭秘安徽高考数学客观题的特色揭秘安徽高考数学解答题的“情结”揭秘安徽高考数学试题的来源杨培明2013年11月2日(本书立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