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诗词朗诵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眯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忠恕远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名伋,字子思】的著作。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世把子思、孟子并成为“思孟学派。北宋,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追封子思为“述圣公”,以后就尊称子思为“述圣”。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中庸之道的总原则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中为人处世的黄金律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原则一、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二、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眯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毋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即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勿加诸人”(《论语,公治长》)。《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三、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为人处世的黄金律《中庸》说:“忠恕远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比如: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恕之道。“忠”与“恕”实则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包含的意思,而“恕”更为基本。“恕”便是“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给出了一个同他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准则和底线。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考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硬读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上一首诗:“千里书信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这个一个小故事也能充分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精神。一个暴风雨的早上,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许多多的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哎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把鱼捡回海襄。老人很是感动,便也弯腰帮助小男孩。老人对小男孩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在乎的。”男孩却说:“小鱼在乎。”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将心比心善于为他人着想,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当你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别人,了解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多数人也一定会回报与你最真诚的笑容。只要我们时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的、友善的与人相处,这就是能恰当得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