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这与我们当前新课标指出的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新的数学课程将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生活中的数学、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数学。这一些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材料。本人认为,落实新课标必须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努力实现教学材料、呈现形式的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不断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充分运用学生的经验潜力进行建构主义意义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2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依托教材,演绎生活中的数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有时与实际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在目前的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距离,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学习材料,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课程意识已成为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数学教学时,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蕴藏着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形,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的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二、立足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3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又不失数学味。(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习兴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小学生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弱,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往往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是从学生的感知出发的,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建构思想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和拓宽的,完全陌生、缺乏相应知识准备的学习,学生难以把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且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电脑适时地放映“小动物们乘车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这样的妙趣横生,课堂内一派欢声笑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究学习圆的兴趣和热情。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影响学生学习4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由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们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二)活化数学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有时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把教学材料能动地进行加工。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有关时,可以提供与数学问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分类”时,可以设计在课堂上整理自己的书包,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价值;学习“购物”单元“买衣服”一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分小组到服装商场参观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买衣服的具体情景、过程,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亲自用人民币演示购物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计算中的算理。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到市场或商店买东西。(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数学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5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都是已经通过数学处理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如在学习利息知识后,可设计以下学习情境:李大爷购买了五年期的国债5000元,年利率2.5%,利息税20%。到期后,李大爷可以拿到多少钱?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在通过计算后对利息的计算就掌握的更加牢固了;又如,学了“比和比例”后,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测量计算国旗旗杆的高度。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教师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不仅要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具体化、学科化,更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教师要努力追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科学思想和理性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