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HK-030SC-07迈向多元化发展A4coverforBankingPOV(SCversion)Colour:CMYKprocessMaterial:Polymaxmattwhite300gsmPreparedbyKevinKwok28March2007©2007HK-030SC-07迈向多元化发展A4coverforBankingPOV(SCversion)Colour:CMYKprocessMaterial:Polymaxmattwhite300gsmPreparedbyKevinKwok28March2007目錄概述 2邁向多元化發展 4轉向產品和服務品質 6依托優勢地位 9結論:努力滿足客戶預期 15參考文獻 16附錄 17 德勤領先理念計劃 18 關於全球金融服務業 19聯繫 19德勤簡介 20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年份2001-05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澳大利亞3.12.23.13.73.43.23.2中國8.79.98.68.27.97.57.1印度6.57.36.86.66.46.46.2日本1.22.82.61.51.21.31.5新加坡3.96.44.94.54.64.84.4韓國4.44.05.14.14.24.04.1歐盟25國1.81.52.12.22.22.02.0美國2.63.52.72.53.13.13.1全球2.73.53.33.13.23.23.3資料來源:經濟學人信息部、彭博新聞社、德勤分析圖1:按市場匯率折算的GDP增長率-亞太地區經濟體中國引領的亞太地區市場將很可能為尋求未來增長的全球金融服務公司提供最好的機遇(見圖1)。過去5年來,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力量是龐大的消費者數量,政治和市場改革以及生產的規模經濟,這一趨勢很可能會持續下去。儘管亞太地區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但他們都有潛力成為傳統銀行業、投資銀行業、投資管理行業、保險及證券產品的主要增長市場。因此,領先的國際和地區銀行很可能希望涉足這些國家。除GDP增長外,還有幾個關鍵的發展趨勢增強了該地區對銀行業的重要性。這一地區的財富正日益集中。在中國這類國家,儲蓄率遠高於西方國家。隨着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的中產階級人數不斷增多,他們在購車、購房並開始計劃理財時,對更加發達的金融服務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經濟增長還導致了急需銀行服務的中小型企業數量的增加。中國在亞太地區銀行存款中所佔比例很可能將翻番,從2000年的15%增加到2010年的29%(見圖2)。接受銀行服務的家庭數量預計也將快速增加,從2000年的2.6億增加到2010年的6.19億1。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及韓國的銀行存款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1萬億美元(見圖3),接受銀行服務的家庭超過6億。儲蓄率是增加中國零售銀行業市場吸引力的又一重要因素。中國的儲蓄率一般在40%,遠高於大多數北美或歐洲國家。該因素將使銀行存款繼續攀升。中國銀行存款的爆炸性增長為從按揭貸款到銀行保險的零售銀行業創造了巨大商機。概述1 《成為焦點》,德勤,2006年。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圖2:亞太地區銀行存款(單位,萬億美元)資料來源:經濟學人信息部國別報告、德勤分析圖3:國民儲蓄總額占GDP比例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6年9月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中國國有銀行一直在改革原有吸納存款和發放貸款的方式,將自身的注意力轉至制定商業企業決策上來。三家最大的國有銀行已經接受了大筆資金注入,並將許多不良資產轉售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在接受資金注入後,這些銀行聘用外國合作伙伴以助其加快內部改革,增加商業風險管理和金融產品方面的技能。他們還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行股票,募集到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中國於2006年12月頒布相關規定與條例,履行了其向世貿組織做出的向外資銀行開放本國銀行業的承諾。新的規定與條例包括取消地域限制、擴大業務範圍以及放寬資本要求。中國的銀行一直通過增強財務和經營的健康度以應對新環境。他們採取的提高競爭力、增強客戶服務的後續步驟至關重要。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銀行業的演變過程中,實行銀行混業經營是一項合理舉措。銀行混業經營概念似乎非常誘人;然而,通過觀察其他模式在其它地方的執行情況,我們或許能獲得有價值的觀點。銀行混業經營是銀行向消費者提供一系列服務與產品的常見方法。這種「一站式商店」概念要求銀行在傳統的銀行服務(面向個人與企業客戶的存款/儲蓄以及貸款服務)之外提供服務。為向零售銀行客戶提供全面而便利的體驗,銀行已轉向下列領域:• 存款• 住宅按揭貸款• 汽車貸款• 投資管理• 財富管理• 信用卡• 商業銀行• 投資銀行/經紀• 托管服務這樣做的結果是:由於金融服務組織的市場與目標客戶日益交織在一起,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間的區別漸漸模糊。(見下頁所附資料:「銀行混業經營:美國和歐洲的經驗」)邁向多元化發展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銀行混業經營:美國和歐洲的經驗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之後,美國政府實行了極為嚴格的規定以監管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具體而言,銀行可以參與金融市場與發放信貸活動的事實被視為導致了利益的衝突,並降低了銀行作為信貸提供者通常所應表現出的謹慎。有些人認為銀行的這種角色的模糊是導致1929年市場崩潰的重要誘因之一。美國制定了相關法律,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嚴格分開:比如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禁止銀行直接或間接承銷證券或進行證券交易;1956年的《銀行控股公司法(Bank Holding Company Act)》禁止銀行進入保險業和非金融公司。這樣,就投資銀行和保險服務而言,個人和企業不得不轉向其它金融服務提供商。銀行混業經營誕生於歐洲,那裡有大量的股權市場並沒有發生美國所出現的情況;而在美國,投資銀行與其他類型的銀行嚴格分開。最近,美國放寬了一些條例,允許金融機構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儘管銀行混業經營在世界其它地方並非新鮮事物,這一概念在中國才剛剛扎根。在中國,最大的銀行傳統上會犧牲個人用戶的需求來滿足企業客戶的需求。銀行混業經營服務的協同效應可能不會立刻顯現,但毫無疑問,提高交易成本以及加快消費者與銀行間的交互時間,也就可以提高銀行向消費者銷售額外產品的可能性。鑒於高淨資產人士(HNWI)通常對便利性和時間非常敏感,這一點尤為重要。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的銀行業務實現了巨大增長。現在,他們發現自己不得不再次調整他們的商業模式。跨國銀行,例如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已在中國開設了重要機構。他們根據數十年為零售消費者提供服務的豐富經驗建立起零售銀行業基礎設施(分支機構、技術、服務),並利用所獲得的有關消費者行為的經驗來調整其零售銀行能力。這種經歷,連同這些外資銀行擁有的對中國零售消費者類型的第一手資料,給中國內資銀行構成了巨大的挑戰。這一挑戰適逢中國的銀行正準備將重點轉向零售消費者以便繼續促進利潤增長之際2。零售銀行業將加大對從按揭貸款到信用卡等產品的需求。中國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將推動零售銀行業的發展,並給金融服務公司創造機遇。為在零售銀行業中脫穎而出,銀行需要將客戶放在戰略核心地位。在繼續「交叉銷售」其它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以客戶為中心的方法是吸引和保留最賺錢客戶的最有效途徑。成功的零售銀行很可能會制定自身戰略,以考慮不同類型的客戶、龐大的產品組合以及各種發行渠道(比如自動櫃員機、分支機構、電話銀行和電子銀行等)3。隨着銀行日益發達及其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的發展,他們應該能夠基於收費服務獲得高於淨利息收益的收入。其它統計因素,例如中國蓬勃發展的不動產市場不斷增長的按揭利息,很可能將推動零售借貸產品的增長。然而,天時地利並不一定能確保銀行取得成功。對銀行業的投資要求瞭解市場的性質。澳大利亞及日本等發達金融服務市場與中國和印度的發展中金融市場存在差異。大多數情況下,現有商業模式是為高收入、低增長動力的成熟市場設計的,高增長、低收入的新興市場可能需要不同的模式。我們已經討論了一些推動外國投資與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促進因素,此外我們仍需關注客戶需求。中國的企業和零售客戶在銀行與金融產品方面選擇面甚少。圖4所示的銀行存款占GDP比例說明了這一點。合資商業銀行(JSCB)存款比例的增長是說明中國的銀行客戶對服務重視程度的強有力標誌。《經濟學人》報道稱,合資商業銀行存款占中國所有存款的比例從2002年3月的12%增至2003年9月的14.7%。儘管存款轉移的原因無法具體言明,但合資商業銀行一直在積極地尋找客戶,並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創新產品。在大型國有銀行改革開始見效前,預計合資商業銀行存款的比例將繼續增加。轉向產品和服務品質2 《增長點》,德勤,2006年3 《成為焦點》,德勤,2006年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圖4:銀行存款占GDP比例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7,德勤分析企業客戶,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也面臨着選擇面較小的問題。儘管政府債券市場很龐大,但企業債券市場相對較小。約80%至90%的商業資金來源於銀行系統。中國的資本市場產品才剛剛起步,國內機構甚少具有服務於企業客戶所必需的技能或能夠提供企業客戶所需要的多種產品4。與確認潛在的市場並及時向客戶提供創新產品以及實現被客戶認可的運營結果相比,金融機構採取的最終形式可能不太重要5。在中國,保險公司正試圖獲得銀行執照,而銀行正通過分支機構網絡開始提供保險產品。證券公司不僅進行證券交易,而且尋求提供更多地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投資管理機構開始推動對證券的需求。銀行開始負責承銷發行的證券,並將貸款和應收賬款證券化。中國的零售和企業客戶存在對額外服務的明顯需求。這一未滿足的需求,而並非建立中國首個全能銀行的管理層的願望,對國內銀行在長期而言成功與否影響更大。此外,消費者需求將決定外資銀行確定競爭的領域,以及他們服務於客戶需求的積極程度。4 《中國向世界開放:對美國銀行意味着什麼?》,FDIC,2005年5 《經濟學人》,2004年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中國銀行業邁向多元化發展依托優勢地位6 提供的產品至少需遵守三個監管機構之一的規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雖然基金並不是直接受到監管, 但根據基金銷售和發行的方式,它們都要服從三個監管機構的規定。隨着銀行、保險公司、經紀公司和投資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的界限日益模糊,有關規定制約了產品 的多樣化。中國的消費者似乎希望從一個單一金融機構獲得多樣化的產品。中國的金融機構管理規定的開發尚處於初期階段,尚有時間評估哪些規定在其它地方有效, 以及良好的規定如何轉化為競爭優勢。7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8 《經濟學人》,2005年我們認為,與向所有的客戶提供所有的服務相比,金融機構找出自身優勢與客戶興趣的交叉點更為重要。國內和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開發和提供產品方面都具有固有的架構和經驗方面的優勢,也都面臨相應的挑戰。本報告接下來的部分將介紹如下主要金融產品及服務6: • 存款• 住宅按揭貸款• 汽車貸款• 投資管理• 財富管理• 信用卡• 商業銀行• 投資銀行/經紀• 托管服務存款2005年的《經濟學人》雜誌描繪了中國商業銀行「四巨頭」7 持有存款的排名。《經濟學人》在4月刊中指出,儘管四巨頭的市場份額下降了,但仍持有全部銀行存款的64.9%。這些存款來自於它們遍及全中國的約116,000個分支機構,並擁有140萬名員工為其提供服務。約14.7%和12%的存款分別被合資商業銀行(JSCB)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持有。剩余約8%的存款由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其他存款機構持有。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結論:四大商業銀行將繼續無限期地成為主要的存款持有者,將數億賬戶轉至其它金融機構尚待時日8。正如所觀察的那樣,合資商業銀行(JSCB)一直通過提供更好的利率,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從四大商業銀行手中奪取存款市場。看起來合資商業銀行,而非外資銀行最有可能成為客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