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功注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这是换裆劲的方法,人的腿经常在运动时要一个偏虚,一个偏实。在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过程,必须转换。即裆裆劲于身向右转时,则右松左紧,紧松不太过了,才能灵,才有圆活之趣。一转的偏了,就成直线,当然就不圆,而不活。所以这是讲下盘变化的,也是讲左右旋转的。意气是合理的劲,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原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凡是发劲,前手发劲,后手塌劲,两手的劲和方向要成为一线,自然可以沉着松静。试看射箭时,弓弦和箭杆,和弓的动作,可以体会此理。这是讲前后的配合手法。原文: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身要中正安舒,必须重心稳定,但在运动时,要求重心稳定,就必须腰转时裆劲换的圆活,手劲配的相称。能这样,则四面八方如何来劲,全可旋转应付。支撑二字嫌太死板,不可误解,我们可以改为“周旋八面”,这是讲身法。原文: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九曲珠之行气是缠劲,螺旋劲,是方向的变化;百炼钢之摧坚,是时间的速快。原文:形如搏鸟之鹗,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外形动作如鹗之速灵,内神专静如猫之安逸,山岳江河是加倍形容。原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是讲发劲的。想发劲,须先蓄劲,比如想把箭射出去,必须先把弓拉开,使弓的两端向后弯,弦也向后缩,放箭时一撒手,箭经弓弦中心的劲发出。但弦上的劲,还是仗着弓靶两头的劲,所以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但是这个地方,还不恰当,太极拳的发劲,完全是用螺旋推进发出的,公转中还有自转,我们用枪膛里的来复线来比方发劲,就更合式。太极拳发劲有几种:一种是像轮子边上的劲,什么东西碰上就打飞了,可是不至大伤损。二种是轮子里边的劲,当轮子飞转时,如把棍子伸到里边,立刻搅折。三种是钻头的劲,钻头虽然小,因为转的快,木头、瓷器、钢铁全能钻透了。这种劲,尖上是一种劲,钻身上还有一种劲。四种是崩炸的劲,如同炮弹一样,必须功夫很深,才能发出来,但全离不开螺旋形式。这样曲中求直,没有东西可以挡住、使他发不出来,弓的曲,还是可以制住的。原文: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发劲是走螺旋形的,但是从哪里推动呢?所以又告诉我们“力由脊发”,发时不是从脊背往前直推,而是旋转推进。推动时,身的方向必须变化,如步子不变,劲就不一致,或至被牵掣,所以又说“步随身换”。身向何方,步就换向何方。步的变换,也不必一定移动进退,足尖的方向,和身体一致就可以了。但是后足尖要冲前斜角,前足尖冲身的正前方,成为似丁为丁,似八非八的形式。原文:收即是放,放中寓收。断而复连。这句话,很容易叫人糊涂,用轮子来讲,来的劲,加到轮上,使轮子往右转,右转是收,但一面仍从左边转过来,左边的劲,就是放。圆圈是相连不断的,发劲时,有一虚线一抛线,也就是劲断意不断,所以放中也寓收。原文: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折叠是来复线,不可认为是直的,转换全是裆劲,一松一紧。原文:极柔软,而且极坚刚。这又是句矛盾的话,叫人迷糊。凡是练太极拳的,全知道“柔能克刚”,“不丢不顶”,但是一逢人来按我,我就后退,做到不顶和柔了,怎么克不了刚呢?可见柔软是转的圆,坚刚是转的快,圆则来劲到不了我身,转回的快,则力无穷。原文: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呼吸固然是人人所能的,可不是人人全能灵活,所以这里的“呼吸”二字,不可看的拘泥了。动作的旋转,必然有进退,进退就等于呼吸。能做合乎规律的旋转、进退就等于善于呼吸,又能全身调协,所以能灵活。到了功夫深时,呼吸可以配合动作,化劲是吸,发劲就是呼。原文: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直应当作顺字讲,顺则气旺。曲当作螺旋解,旋则劲足。以上是讲劲的运用和气劲的调养配合。原文: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编者注)。心发命令,令出气为传达,腰如大旗,不可摇摆,这是说内外的关系。原文: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这是说练拳要求的程序,先上来求开展,是一个“松”字,全身骨节全要松开,动作时,不用一点拙力。第二步求紧凑,是一个“圆”字,任何动作,全是圆圈,公转中还有自转,处处连环,自然紧凑,最后越练越熟,经大圈到小圈,似乎无圈,就达到缜密的程度,这是一个“密”字。原文:又曰:先在心,后在身。心能支配形体,但要注意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才能把形体运动,支配的恰当。原文:腹松气敛入骨髓。神舒体静,刻刻在心。腹中松,要使气沉丹田而不浮,也就可以敛入骨髓。精神要安舒,身体虽动,还是静的。中心稳定,则动中能静,如一部机器,按的不松不紧,圆滑自如,开动时,虽转而不摇摆。这个道理,要刻刻留心。这是讲到内气舒畅,精神安逸,虽动犹静。原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全身配合调协,可以作到这样,牵动往来,如同机器轮子,用皮带挂上,来回旋转。原文:气贴脊背,敛入脊骨。脊骨是督脉,所以气贴此处运行,仍收入此处。原文: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中静而动,外形动而静。原文: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进步退步灵活,而劲走螺旋。原文: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这句话又和次先讲的有些矛盾,我们先要什么是“用意不用力”,意是理想,有理,就有方法。所以说全身动作,用理想精神支配运动,不用横气,用横气则动作发生障碍,而致滞缓。气横,则力(劲)发不出来,不用横气才能柔中纯刚。原文:气若车轮。腰如车轴。腰是轴子,轴子转,气就支配手足也转,如轮子一样(这个气是顺的)《十三式歌诀》浅释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腰是轴,须旋转;膝是活塞,调节轮子转的方向;裆部一松,则膝上提,裆部一紧,则膝下沉,重心永远平衡,这就是变转虚实的方法。得法则周身是圆的,没有障碍之处,就不会少滞。原文: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kúi)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彼动我随,是“静中触动”,动的圆,所以“虽动犹静”,全是因对方来劲而变化。他的方向变化大小、时间快慢,我不但随着变化,而且争取主动,比他占先一点,看似神奇,实缘一定规律。妙处全在一个“熟”字,平时练拳每式全要揣思它的道理、作用,日久,自然得悟其妙。原文: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两句是说中腹内气,注意腰间旋转时,腹中能松而静,则内气旺盛舒畅。后二句是说外形,下盘要求尾闾中正,尾闾俗名尾骨,即长强穴,要作到中正,须略使向后上翻,如正身端坐时状态,尾骨上翻,则前边小腹斜向后合,而气舒松,精神直通到头顶。这是和上盘的连系。上盘则百会穴如同悬上一绳,把全身提起来,所以满身轻利。原文: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练拳时一个小动作也要耐心仔细推求原理,应当怎么做,怎么屈伸开合,这里说“听自由”不可误解,不是随便的自由屈伸开合,而是按照原理规律很自然的动作。所以又说:“入门引路需口授”,不但要求明师口讲道理,并且要正确示范①。然后根据所学的,仔细推求,长期锻炼,则于拳法自然修进。这是学拳的程序,说明入门不经人讲明道理不行,不自己仔细揣摩不行,不下工夫锻炼也是不行。因此,我得到的规律是多听(听道理)、多看(看示范动作)、多想(揣摩道理和示范动作)、多练(照理照样的练)。原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体是动作的形式,用是作用,不拘形式和作用,全是以合理的意气为主,最后的结果是为了益寿延年、劳动生产。原文: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这是讲的道理,字字真实切要,已无保留,全在乎学者是否推求多练。如不用心推求,而盲目的练,等于白费了工夫,所以实践必须结合理论。注:①高明的老师既要做到口授(口讲道理),又要做到身传(正确示范)。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大宗师注释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注: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注: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注: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注: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注: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注: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注: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八、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注: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钢。「柔」非棉花之柔,可以之柔中带钢,外柔而内刚也,内刚柔由掤劲而产生,掤劲生於筋直之气功,凡人运动能炼到百炼之钢如绕指柔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