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集体备课§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教材分析《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根据上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建立。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后续教材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教法与学法指南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讨论、自学、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五个教学环节。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进行介绍。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名运动员跳高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并让他们思考,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本课。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我让一羽毛自由下落,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羽毛在下落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也许会回答,一方面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雄鹰翱翔、足球飞滚等物体运动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上各点位置运动情况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也许会发现,若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能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呢?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轮船在海洋上航行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通过引导学生的回答,引出质点的概念和质点成立的条件。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在怎样的运动中可以看做质点的例子。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及其难点。而对于参考系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师生之间的活动来理解。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在他面前走过,问他,我动了吗?很显然,他会回答动了。然后,让那位同学与我并排同速走动,问他,我动了吗?他回答我没动。但是,讲台下的同学看到我却动了。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并让同学们举一些由于参考系不同而使物体运动状态不同的例子。对于坐标系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然后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解。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必须进行必要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然后,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必须进行及时复习。所以,应该让同学们及时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四、板书设计§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物体和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2)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3、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难点:由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二、说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三、说教学程序1、新课引入:由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2、速度概念的学习: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回位移相同时间不同。让学生观察总结: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小的快老师进一步提问: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例如:某同学跑完百米用13.5秒自行车在30分钟内行驶8千米学生总结: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由学生总结对速度的理解练习: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B、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D、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老师提问: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78秒这能说明该运动员都是以10.22米每秒的速度运动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更直观的说明上述速度的定义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平均起来的快慢程度。老师提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它从制动到停止用了5秒,这段时间内汽车每秒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你能求出前1s,2s,3s,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吗?比它大还是小?若把时间间隔取得更小呢?如何求关闭油门是的速度?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这是极限的思维方法,自然引入瞬时速度。瞬时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学生总结: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四、联系实际,回归社会。1.老师讲述司机和交警的故事:在告诉公路上一位司机别交警拦住,理由是超速,该公路限速是100公里/小时,司机觉得冤枉,他说我从开始上高速到现在30分钟走了40公里按速度公式算是80公里没有超速啊。老师问:是交警弄错了吗?学生分析:不是。司机认为平均速度没有超速,但高速公路限速是瞬时速度。老师问:为什么要算瞬时速度?学生分析:因为事故往往发生在某时刻或某位置,所以应用瞬时速度。2.引导学生阅读STS,了解速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说明交通工具的利与弊。3.请同学们说一说形容快慢的词语,分组比赛。作业:设计方案测不同距离下自行车运动的速度,测蜡烛燃烧的速度;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讨论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的方向,第二课时主要是v——t图像中,加速度的几何意义。这里我分析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本节以“思考与讨论”作为开始,以实际情景让学生领会加速度的意义和引入加速度必要性。本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另一种是比较发生相同的速度变化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但教材是将比较质点位置移动快慢的思想直接迁移过来,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表现在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不同,从而引入加速度的定义方法a=△v/△t。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包括速度增加的快慢和减小的快慢,不能误认为只要有加速度的运动速度就一定是增加的。广义地讲,加速度不仅可以描述速度大小的变化快慢,而且也可以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本节教材只限定在直线运动的情景中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是一个难点,教材是以与速度方向相同或是相反来表述加速度的矢量性的。如果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加速度就有正负之分,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关于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教材一带而过,并没展开讨论。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3)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能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加速度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的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由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是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思维上的更精确的深化。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在物理理论上更精确地描述机械运动的需要,在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是极为有用的概念,通过学习加速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科学情感;2)从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说明了物理学不是僵化的,它不仅是严密的而且是和谐的;3)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改变量之间的区别。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在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比值定义法,本节课学生可以通过相同的过程再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来刻画物体的运动。教师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迁移到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上来。2、理论探究法在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理论探究,体会比值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